篇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内容篇二: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内容
关于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解决
对策报告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在西方国家网络意识形态的渗透下,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形势越发复杂严峻。只有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才能有效防范及化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风险。
1.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有知识、有思想、有技术的高校师生,既可迅速接受网络信息并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又可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传播到网上,导致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交锋,加剧了意识形态渗透与反渗透的激烈程度,使得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以下问题。
(1)威胁到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永远是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但无论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不同社会思潮的出现不仅会造成更加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而且随着其广泛传播,大有挑战主流意识形态,进而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对峙,乃至出现主流意识形态失去主导地位的危险局面;还是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话语霸权操纵网络舆论风向,将其价值观念、思想理论向我国进行全面渗透,以达到“污蔑和丑化中国
的价值追求和政治主张”的目的[2]。这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一旦被渗透到高校,便必然会深刻影响青年师生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话语权,进而危害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
(2)控制乏力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环境
一方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环境非常复杂。互联网平台成为信息传播的主阵地后,在互联网平台上虽为自由发表个人看法提供了便利,其较低的门槛进入、虚拟的匿名发布、信息的真假难辨、言论的刺激煽动、平等的交流模式、内容的丰富多彩,看似颇受到青年师生的“喜爱”,但这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却“浸润”了他们的心灵世界,进而影响了他们正确“三观”的确立。另一方面,在全媒体时代下,一些高校仍未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出发,营造出与之匹配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环境,导致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经费投入不足、选用技术相对滞后。不仅绝大多数高校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阵地建设数量有限和建设水平不高,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而且部分高校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并未与时俱进地创新教育内容,所用语言缺乏时代性,选用文字晦涩难懂,尚未营造出理想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环境,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价值导向功能。
(3)有待强化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3]。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
作的意见》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的高校要“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使之成为“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4]。尽管高校正在自上而下地建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责任体系、立体化地建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功能体系,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仍存在着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尚待形成合力、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质量不够匹配、网络舆情监测预警与应对处置机制还待完善等问题。
(4)难度较大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监督管理
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大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监督管理的难度。一是未能准确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运行规律。如未能将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更好地用于指导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监督管理;未能深入思考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监督管理怎样才能更好地为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服务;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监督管理的实施路径把握不准等。二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监督管理运行体制机制不够顺畅。如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监督管理主体职责划分不够明确,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工作合力;意识形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与中心工作的融合性不够紧密;不能完全彻底抵制意识形态安全中的错误言论;不能有效防范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渗透等。三是缺乏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监督管理系统思维。课堂、教材、讲座论坛等依然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监督管理的重点,仍未形成系统、全面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监督管理系统思维。
(5)亟待提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首先,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场域仅限于思政课堂的教与学。即使是仅限于思政课堂,由于课程设计仍旧是教师教课、学生听课、课后练习的传统授课模式,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理论灌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到难以嚼味,更无法回味无穷,也就难以通过思政课程学习帮助学生形成主流意识形态。其次,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全方位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部分教师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理念滞后、传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式单一、师生媒介素养有待整体性提高、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机制有待完善等。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对策
高校只有“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才能确保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
(1)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
首先,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必须依规治理网络。
只有依规规范网络秩序,才能确保意识形态的知识叙述与价值追求符合我国的政治要求。高校依规治网就是要使网络信息的每个传播环节都处于制度的监管下,以有效预防网络信息中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其次,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必须实施技术创新。网络技术创新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技术优势的需要,而且也是为了更加有效控制网络文化实施的需要,并进而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最后,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必须加强网络道德建设。高校网络道德建设是确保网络安全的底线。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网络道德建设问题,提高高校师生的网络文化意味着高校师生网络道
德水准的提升。高校只有建立网络道德标准、完善网络规范、强化舆论引导,才能促进网络道德建设,确保网络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2)系统营造意识形态教育环境
首先,宣传方式要契合青年成长心理。一是根据青年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特点,提供他们喜闻乐见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式,以浸润他们的心灵。二是用拟人化的方式阐发青年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以更加贴近青年师生的需要。其次,要创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法。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在遵循知情意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引导青年师生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此,要创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法。一是要通过自我教育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青年师生的心中。一方面,只有情感体验和自我反省,才能使青年师生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并主动践行于学习和生活中,进而自觉地进行传播;另一方面,要用科学文化素养支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守和践行。三是不仅要将主流意识形态宣传融入文艺节目、音乐剧、话剧演出之中,而且要运用VR,APP等新媒体手段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广泛宣传及全面教育。
(3)有效提高网络阵地建设质量
一是全课式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高校要有意识地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全面融入到所有课程,即不仅要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融入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而且其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也要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二是全网式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高校要对校园网络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形成以高校官网、新闻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为核心,以院系、部门新媒体平台,全方位、立体化
的高效联动的传播矩阵,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覆盖面和高影响力。三是创新网络话语传播方式。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仅要提供针对性、接地气、吸引力强的内容,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接受、理解信息的偏好,如现实感更强地融入声音、短视频、微动画、H5等方式,从而达到方便接收、易于理解、便于内化的传播效果,以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认知。
(4)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管理
首先,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指出:“要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完善依法监管措施,化解网络风险。”⑹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建立“依章依规”的意识形态安全管理意识,以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管理始终处于国家法律和校内制度的约束下。其次,构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一是制定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计划。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计划不仅要环环相扣,而且要与教学单位的教学计划和职能部门的工作计划相关联,以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全覆盖。二是定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评价。不仅要定期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活动,联系微信rcjubi9,而且要运用项目教学法、角色参与法、实例教学法等方式,提高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并对其进行考核及摸底,以进一步改进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三是制定意识形态安全管理应急预案。高校不仅要全天候、全方位地观测是否有非主流意识形态侵入,以确保意识形态处于安全状态,而且要建立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报告机制、情报共享机制、分析研判机制和处理处置机制,从而对潜在问题进行评估,并给予相应的预警或检测。
(5)提高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成效
一是完整认知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即认知一一解释层(“是什么”)、价值一一信仰层(“为什么”)以及目标一一策略层(“怎么做”)。以科学回答“意识形态的基本理念和内容、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力和信服力以及意识形态的最终实践归宿”[7]。二是高度认同主流意识形态价值。通过教育使师生认清主流意识形态的优越性,信服主流意识形态传递的价值观念,从而更加热爱祖国,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积极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实践。高校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将其融入校内学习、企业实习、社会实践以及点滴生活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生的血液之中,永远身体力行地坚持乃至成为传承的基因。
.结语
总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涉及到了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党的育人原则,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才能培养出符合“四为”需要的时代新人。
篇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内容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样态与治理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成为了一个更加突出的问题。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高校教育的多样化趋势明显。高校面临着来自不同背景、不同价值观的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可能持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有些甚至持有极端的、激进的思想,如果不能及时引导和教育,有可能导致学生群体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形态风险。
其次,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高校的师生通过互联网可以轻松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观点。这种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高校师生容易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进而可能对传统思想观念产生质疑或者产生极端的思想观点。
另外,高校中的一些教职工可能存在意识形态问题。一些教师可能把自己的政治立场融入到教学中,利用权威性和教育资源的优势影响学生思想观念。这种偏激的教学行为容易导致学生的思想受到极端思潮的影响,进而形成高校意识形态风险。
针对高校意识形态风险,应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一方面,高校应当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高校可以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组织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对不同意识形态观点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监督。督促教师不将自己的意识形态立场强加给学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守正出新,坚持中立客观的原则。高校可以建立教师思想观念的监督机制,通过定期评估和互评等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意识形态问题。
此外,高校还可以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合作,形成共同治理的局面。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可以通过家长会、社区活动等方式,加强与高校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同时,社会也应通过舆论引导和社交媒体监管等手段,遏制极端意识形态的传播,维护高校的良好教育环境。
总之,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样态与治理需要高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引导,加强教师的管理和监督,加强社会参与,才能有效应对和治理高校意识形态风险。近年来,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成为了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教育的面临的多样化挑战,不同意识形态的碰撞和冲突日益显现。为了有效应对和治理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需要综合运用制度、教育、管理等多种手段。
首先,针对高校教育的多样化问题,我们需要强化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教育。高校应当积极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理性客观地对待不同的意识形态观点,从而避免被极端思潮所吸引。此外,高校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社会建设
中。
其次,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监督,防止教师利用自己的职权将个人的意识形态观点强加给学生。高校可以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通过考核和评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此外,高校还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导,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使其能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
同时,高校还应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合作,形成共同治理的局面。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意识形态形成的重要环节,他们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校可以开展家长教育工作坊等活动,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意识,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监督。同时,高校还需要积极主动与社会各界展开对话,加强社会的监督和参与,共同推动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治理。
此外,高校应加大与社会媒体的互动和管理。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需要通过建立自己的官方媒体平台,积极传递正面信息,引导舆论。同时,高校也需要加强对社交媒体的监管和管理,规范社交媒体中的观点传播,杜绝极端思潮的传播和扩散。
最后,高校的意识形态风险治理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机制。高校可以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学生和教师的权责义务,规范校园内的意识形态表达和行为。同时,高校也应增加对学生的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国家观念。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样态与治理需要高校以及家庭、社会、媒体等多方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加强思想引领和教育,加强教师的管理和监督,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合作,规范社交媒体的传播,建立健全的制度机制,才能有效应对和治理高校意识形态风险,为建设有广泛影响与较高道德水准的高校提供有力保障。
篇四: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内容
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点及措施
摘要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意识形态风险对于高校治理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探讨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主要点,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应对这些风险。
1.引言
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是指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与意识形态相关的挑战和问题,可能对高校管理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高校作为知识传授的场所,意识形态风险的存在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
2.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点
在高校中,存在着一些可能引发意识形态风险的关键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2.1自由言论和学术自由
高校应该是自由言论和学术自由的天地,但过度放松这些自由也可能导致一些意识形态风险。一些极端思想、宣扬种族歧视或者极端思潮的言论可能会在高校内滋生,并对校园和社会秩序产生不良影响。
2.2招聘与指导机制
高校招聘和指导机制的不完善可能引发意识形态风险。对教师的招聘应该具有严谨的程序,避免招聘极端思想倾向的人员。指导机制应该注意平衡学术独立和避免思想偏激。
2.3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
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也是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点之一。一些意识形态偏激的课程或者教材容易引发争议,可能导致学术环境的紧张和不稳定。
2.4校园活动和组织
校园活动和组织也是意识形态风险的源头。一些具有明显政治倾向的组织可能会煽动学生参与极端行为,或者进行一些激进活动,对校园安全和秩序造成威胁。
3.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措施
为了应对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非常必要:
3.1加强宣传教育
高校应该加强意识形态风险的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意识形态风险意识。通过举办讲座、组织研讨会等形式,向师生普及了解意识形态风险的重要性,增强师生的防范意识。
3.2建立健全机制
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是防范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关键。包括严格的招聘程序,避免招聘极端思想倾向的人员;健全的指导机制,确保教师言行和教学内容的中立性和科学性;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避免意识形态偏激的内容进入教学。
3.3加强校园管理
加强校园管理也是防范高校意识形态风险不可或缺的措施。健全校园治安体系,确保校园安全;加强对校园活动和组织的管理,避免极端政治组织或活动对校园秩序产生不利影响。
4.结论
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是高校管理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对于高校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健全机制和加强校园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应对高校意识形态风险,并维护高校的良好环境。各高校应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措施,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意识形态风险。
推荐访问: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内容 意识形态 治理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