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矛盾论》百度百科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
“三个代表”的精髓是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因为:
(一)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的统一。
(二)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
(三)实事求是是现代最具科学性和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实事求是:
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观亊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毛泽东认为,"是"就是事物的规律,"求是"就是认真追求、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工作的向导。毛泽东还解释说: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要找"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这个"的"。
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
实事求是。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在纠正教条主义和“左”的错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毛泽东牢牢的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对“实事求是”的含义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探索。
扩展资料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的行为指导。”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在拨乱反正、突破“两个凡是”思想禁锢、客观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进行了深入地探索,他认为,“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词,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
从1977年5月到9月,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论述不断推进。明确的提出了“精髓”的概念,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对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深刻把握。邓小平以及随后的两届领导集体在重新恢复实践对于理论权威的基础上,把“实事求是”积极灵活运用于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并赋予了其许多新的内容。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命题,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参考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核心观点解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毛泽东: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结构设计;第二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原理设计。
扩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争取人类解放的学说。要实现人类解放,就要消灭私有制,而这以无产阶级革命为手段,正如毛泽东所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十月革命乃至后来的中国革命都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
就革命道路方面马克思主义者存在分歧,但就主张革命道路而言,国际的托洛茨基派别是继承马克思的革命学说且以无产阶级为基础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供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的基本要点。列宁在这方面的新贡献,就在于他向前发展了这些要点。
把它们扩展为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严整体系,扩展为无产阶级不仅在推翻沙皇制度和推翻资本主义的事业中,并且在无产阶级专政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都对城乡劳动群众实行领导的严整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亦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1、有两个相互联系的表述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列宁选集》第四卷,第290页)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矛盾论》中都引用了列宁的这一论断(按当时的翻译,“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被译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
②实事求是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两个表述的内在联系
实事就是具体问题,求是就是具体分析。
邓小平的表述更简洁。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马列主义的精髓是什么?_:
马列主义的精髓在于马克思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列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唯物主义,人类的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即原始社会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将来必到共产主义社会,马列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B.具体...: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篇二:《矛盾论》百度百科
舞蹈作品的个性与共性有机统一-舞蹈论文-艺术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谈及舞蹈作品的个性,无疑会思考一个问题即什么是舞蹈作
一、舞蹈作品的个性。
品的个性?百度百科上这样解释个性: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
简言之,个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以及文化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有别于他人且相对固定的形象特征。那么在舞蹈作品中同样
如此,从舞蹈作品本身来说,表现某一艺术形象的题材、主题就是体现该舞蹈作品个性的重要因素。
个性从社会层面来说,是真真实实客观存在的,由于社会条
1.舞蹈作品的个性在编导层面的体现。
件、物质生活、成长过程等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它的独特之处,使它存在于社会的每个角落;然而从艺术角度出发,个性是可以由艺术家、舞蹈家创造出来的,这是一个从物质生活中发现、提取,再通过舞蹈这一独特形式表现出来的过程。前面提到,个性的差异是区分你我他及各事物的本质因素,正是因为存在有差异的个性特征,对待事物的表现形式及反应状态也会随之不同,尤其是对待相同事物,比如性格内敛的人生气时会选择独处,外向的人可能就会手舞足蹈地发泄。因此,个性的凸显对于编导来说,就仿佛人物性格的拿捏与把握。如何对一个独具个性的形象进行挖掘、提炼、塑造、强化,最终表达出个性,我想这也就是编导要呈现出优秀作品的首要前提了。
2.舞蹈作品的个性在演员层面的体现。
一个舞蹈作品的呈现最终将回归于舞蹈演员,因此舞蹈演员对于舞蹈作品的个性体现也尤为重要。演员在演绎编导创作的作品时,无论原创与否,二度创作必定不能忽视。首先,演员对于角色的理解、体验与感受都是独具匠心的,通过丰富的自身经历、个人思维认知以及对所要塑造形象的体会与感悟,表现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独特风格来。其次,对于编导预先设定好的动作路线和情绪结构,并不是一味地简单模仿,也不可能完完全全地表现出编导所要表达的思绪,那么这时就需要演员通过丰富的意向创作能力去体验和揣摩编导的意向,从而演绎出带有个人特色的艺术形象。这样的演员才是独具个性的,才是能让观众过目不忘的。
的《矛盾论》里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看成是矛盾的二、舞蹈作品中的共性。
个性与共性关系,也就是说矛盾的共性就是矛盾的普遍性,那么舞蹈作品的共性也就可以看作是具有普遍性的舞蹈作品。
1.舞蹈作品的共性在编导层面的体现。
很多舞蹈作品之所以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最重要的一点是编导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特定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从编导的角度出发,编导创作的舞蹈作品必须以某个特定的环境或某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为基础提取元素来体现舞蹈作品的共性,这将是成就一个舞蹈作品的关键之举。原因很简单:从舞蹈的社会属性来看,它除了娱乐大众之外最主要的还是传播舞蹈文化,既然要让舞蹈文化得到传播与传承,仅有娱乐功能远远不够,它更多的是需要通过舞蹈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给观众传达出舞蹈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特征,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舞蹈作品的共性之处。
说到这里,我们大致可以把舞蹈作品的共性理解成该舞蹈作
2.舞蹈作品的共性在演员层面的体现。
品通过舞蹈这种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整个社会生活或某一特定环境的深刻意义及文化属性等。就演员而言,掌握编导预先设计的动作及情绪是基础,把握作品的内在主题是核心,体会作品背后揭示的社会生活或某一层面的深刻含义才是关键。这要求演员平日里扎实的日常训练、细心的观察技能、优越的感悟能力;舞台上丰富的舞台经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对作品的理解程度。这些前提终将呈现的不仅仅只是目前大多数舞蹈演员形似而神不似的状态,而会是形似、神似、且意似。
首先,深入调查与研究。这里所指的是编导在进行创作之前,1.如何成就个性与共性有机统一的舞蹈作品。
三、舞蹈作品的个性与共性有机统一。
必须对所要创作的对象有较为透彻的理解与更深层次的研究,且包括创作对象的社会历史环境及文化背景。其次,挖掘与提取。挖掘创作对象的内在性格特征,避免空洞甚至虚无的形象,然后对其进行元素的提取并整理出能够代表其个性特征的舞蹈形象,同时必须结合共性方面,要求创作者挖掘创作对象文化背景中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作为舞蹈形象进行提取。最后,分析与创造。编导对所要创造的舞蹈形象必须进行从内到外的剖析,由于事物的独特性造就了动作语言的呈现各不相同,因此编导创作舞蹈作品时,只有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动作语言作为元素才能让该舞蹈作品在艺术形式上有所价值,这也就是舞蹈编导分析人物特征、创造独特形象的艰难之处;另外从共性的角度出发,编导必须对所调查对象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提取过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能够有机结合的部分进行分析,整合成一条能够突出整个舞蹈作品共性的主要思路,最后将个性与共性有机结合并进行舞蹈作品的创作。
在舞蹈作品当中,比如蒙古族舞蹈《长调》,长调本身是蒙古
2.个性与共性有机统一才能成就经典之作。
族的一种曲调,音律给人辽阔、苍凉、孤单的感觉,作品大部分是在流动行走,这个动作元素的提取是建立在牧羊人生活写实的基础之上,由于生活环境等因素迫使他们不断的移居,从而表现牧羊人居无定所、随遇而安的生活状态,流露出牧羊人内心的孤单。牧羊人的共性特征在舞蹈作品《长调》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如此,个性的彰显也毫不逊色,现代人理解的蒙古族舞蹈大多除了欢腾就是帅气,而这个作品坚持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蒙古族舞蹈,比如用简单动作--不断行走来贯穿始终突出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特征,可谓点睛之笔啊。这个作品既符合客观生活,又富有独创性的编排手法,达到个性与共性相有机统一,使之成为成功的舞蹈作品。笔者认为,无论创作还是演绎一个舞蹈作品,凸显个性是重点,表达共性是核心,结合个性与共性才是成就优秀舞蹈作品的关键。因此二者在舞蹈作品中缺一不可。
总而言之,只有个性与共性相统一才能成就一个具有不朽生命力的舞蹈艺术作品,也就是说这个经典之作必须具备个性鲜明的独特性,与此同时它又揭示了当下社会生活或者民族文化的本质意义。
[4]刘建着。《无声的言说》。,民族出版社,2012.9.第3版。
[3]于平选编。《舞蹈表演教学参考资料》。
舞蹈学院出版,1998.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1]吕艺生。《舞蹈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篇三:《矛盾论》百度百科
浅谈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
专业:科学技术哲学
科目:自然辩证法史
姓名:郑方方
学号:1107180602浅谈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
《自然辩证法史》这门课是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在上节课也是我们的第一节自然辩证法课上,金老师考查了我们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情况。因为对自然辩证法的了解有限,在我的课堂作业中,并未做出全面准确的叙述,为此深感惭愧。课后,我阅读了《自然辩证法概论》(教育部主编,高教出版社),《自然辩证法》序言(F·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在中国》(龚育之,北京大学出版社)以及《当代自然辩证法的新范式:科学技术哲学》(陈其荣,华南理工大学学报杜会科学版)等书刊文章,对自然辩证法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以下即是我结合所参考的文献和自身理解作出的几点认识。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是F·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所开创的研究领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研究对象),它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在现代,自然辩证法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根据2004年教育部主编的《自然辩证法概论》一书的内容,我了解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四部分: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观的历史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系统科学与系统观的发展,提出了系统自然观,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观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它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2.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从实践的观点、经验与理性相结合的方法,沿着科学哲学的规范方向与实证方向,深入地阐明了科学理论的本质特征、形成、检验与发展等问题。
3.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从实践的观点,从技术与科学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
上,深入地阐明了技术的本质特征、技术的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技术的社会建构,特别是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的问题。
4.科学技术与社会:阐明科学技术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阐明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社会建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及其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批判地吸收国内外不同学派与此相关的论述。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三个部分: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各项科学内容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呢?我认为:(1)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反映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观与社会历史观在自然实践基础上的统一性。(2)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决定科学技术方法论的产生。(3)科学技术观对自然科学具有指导作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可提升为科学技术观。(4)科学技术方法论既推动自然科学的研究,又推动科学技术观的发展,推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自然界。
三、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在中国的传播、发展
1.历史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哲学思想的渊源上说,它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
2.创立过程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自然辩证法于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辩证唯物主义过程中,系统地研究、建立和阐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恩格斯从19世纪50年代后期起进行的。而其系统的确立是1873-1883年写作的《自然辩证法》一书的手稿(包括十篇论文、一百六十九段札记和片断、两个计划草案,共一百八十一个部分),这也是自然辩证法创立的标志。
恩格斯依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描绘了整个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运用丰富的自然科学材料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研究了各门自然科学的辩证内容。他把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界的辩证法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辩证法联系起来研究,并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认识的辩证法是客观的辩证法的反映,指出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很重视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研究了自然科学和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
用和在社会中的发展规律。恩格斯提出18世纪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启蒙时代和法国的政治革命,科学和实践结合的结果就是英国的社会革命等著名论断。尽管《自然辩证法》著作终末完成,但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实际地建立起来了。自然辩证法的产生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对整个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有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在恩格斯生前并未成为最后的定稿,而且离现在已有一个世纪。这一个世纪中,无论在物理科学、生物科学和生产技术方面,都有为前人所无法想象的历史性突破和发展。但是,这一著作的基本思想、基本观点和方法依然是正确的,并且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强大的生命力。
3.在中国的传播、发展
在中国,自然辩证法随着恩格斯这部著作中译本于1929年的出版,逐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中间传播开来。建国以后,它在广大哲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中间,得到了更广泛的学习和传播。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在中国科学工作者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开展自然辩证法研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着,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扩大和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远远超出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眼界。
自然辩证法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进行检验,从更加证明了科学性,从而指导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的构建和形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地提出了新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自然辨证法同中国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的结合,适应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思路。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四、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哲学系统具有系统层次性。依据对客观规律进行一般抽象认识程度的程度,区分了哲学的两大层次:第一层次是总体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第二层次是三大并列的哲学科学——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社会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哲学(辩证思维逻辑)。在哲学研究概括的自然、社会和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知识中,自然辩证法是其中的一大领域。从此可知,自然辩证法处于自然科学与总体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中介地位,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同时,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2.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研究对象不同
首先,自然辩证法虽然与自然科学一样所面对和讨论的都是“自然”,但有两点原则上的区别:其一,在自然科学中,“自然”作为对象是指自然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特殊的领域,而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作为对象,是指整体的自然或自然的整个领域;其二,在自然科学中,“自然”作为对象是被给定的、现成的,它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自明的,无需对它提出追究,“自然”已不在追问之列,而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作为对象,是“自然”本身,对于被给定的自然物,需要对它进行追问,正如形而上学追问“存在”那样,追思本真的“自然”,追问“自然”的根据或始基。自然辩证法必须“透过”现象而达到实在,必须凭借人的理性以理论思维的方式“超越”呈现于感官的现象界去寻找答案。而这两方面正是自然辩证法之所以为哲学的本质所在。
其次,自然科学以自然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特殊的领域,为研究对象,而当代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还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
第二、研究目的不同:自然辩证法探究科学技术活动中运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世界以及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探究科学技术究竟在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发生了什么效应以及这种效应的价值。自然科学则通过抽象揭示研究对象如何存在、如何演化、进而对它们进行理论解释和行为预测。
第三、两者的联系: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以自然科学的成果为基础,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五、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
通过上节课金老师的讲解以及课后我的阅读,我了解到:我国的科学技术哲学及其相关学科“脱胎”于自然辩证法,复旦大学陈其荣老师在他的《当代自然辩证法的新范式:科学技术哲学》一文中指出:自然辩证法,原本是世纪中叶由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随着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汇流,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与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它被拓展为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科学技术哲学。中国的自然辩证法在20世纪80年代就基本上完成了研究范式的转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90年10月正式发文,把“自然辩证法”学科名称改为“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1997年则径直称为“科学技术哲学”对范式转换从形式上予以肯定。经了解,1978年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年份,自然辩证法获得新生。在整个80年代,自然辩证法——恰当地讲,是科学技术哲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一举打破了多年的“闭关自守”局面:陆续翻译、出版了很多西方著名科学技术哲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的代表作,特别是《爱因斯坦文集》三卷本的问世影响深远;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相当频繁;研究和评论西方学术思想的论文不时见诸报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西方科学哲学思潮的传入和引进、研究资料的不断积累、新一代中青年学者的崛起,研究者在消化和吸收外来成果的同时,也陆续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不过至今沿用的依然是“自然辩证法”的名号或外壳——它的学会组织叫“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它的学术刊物名称是《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如今,在百度百科中,对科学技术哲学的定义为:科学技术哲学属于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活动的基本方法、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中的哲学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科学技术哲学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别开生面,在学术创新性上位居中国学术界前列,并形成一个眼界开阔、思想活跃、进路独到、方法多元、根基稳固、实力雄厚、后劲十足的科学技术哲学共同体。
六、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意义
最近通过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的仔细阅读,让我受益非浅。从中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以及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与哲学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辩证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哲学素养,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我们创新意识的树立和能力的培养,并指导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我们要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也必须以科学的辩证法来指导;另外,学习辩证法,也是我们探索自然界奥秘,以指导我们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
首先,有利于提高哲学素养,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研究科学技术哲学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正确性早已为科学发展所确证。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往往被人们误解为单纯的政治理论。科学技术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自然科学的一般性质、体系结构、社会功能和发展形式,分析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并通过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揭示自然界的一般性质、规律和总的图景,为人们提供辩证唯物论的自然观和科学观以及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因此,学习科学技术哲学有利于克服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偏见,它使人们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人类以往一切知识的科学概括和总结,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唯物辩证法是自然科学发展中先进的方法论。
其次,有利于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科学技术哲学指出,科学精神是近四百年来自然科学发展所形成的优良传统,是科学作为文化形态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实和崇尚理性,即要求人们既要严谨治学、尊重事实、勤于实践,又要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再次,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正如《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所揭示的,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从而使我明白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科学的辩证法来指导,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以促进科学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最后,长期以来,由于科学发展和时代的局限,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抽象和简单性理解和把握,导致人们的行为失当,造成自然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到达难以调和的地步,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陷入空前的困境。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结合当代环境科学、生态学的进展及社会发展实践状况、自然观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反思,形成对自然辩证法的更深刻的认识。也更有利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生活,并有助于形成自然价值论、环境伦理观等生态文明新观念,以指导我们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龚育之.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F.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序言.(4)陈其荣.当代自然辩证法的新范式:科学技术哲学.华南理工大学学报杜会科学版,2000.(5)李醒民.从自然辩证法向科学技术哲学的范式转换.中国社会科学报.(6)自然辩证法.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2744.htm.
篇四:《矛盾论》百度百科
实践论矛盾论百度百科
1.什么是实践论矛盾论?
实践论矛盾论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践是人们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实践,人们能够获得新的认识和经验,并进一步改变自身和外部世界。矛盾则是指事物本身内部的对立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2.实践论矛盾论的基本原理
实践论矛盾论的基本原理有以下几点:
2.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论矛盾论认为,认识是通过实践获得的。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与外部世界进行互动和交流,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和经验。实践是一种主动的、能动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人们能够将主观的认识转化为客观的实践成果,进一步推动认识的发展。
2.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实践论矛盾论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事物内部存在着各种对立的因素和矛盾,这些矛盾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矛盾的存在促使事物内部产生改变和发展,从而推动事物继续向前发展。
2.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实践论矛盾论指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过程中,是普遍的。同时,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具体分析具体问题,不能简单套用一般规律。
3.实践论矛盾论的应用
实践论矛盾论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党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论矛盾论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3.2实践引导理论的发展
实践论矛盾论认为实践是理论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党的理论必须基于实践,贴近实际,才能指导实践的发展。通过实践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不断发展和完善理论,使其更好地适应实践的需要。
3.3矛盾分析指导实践解决问题
实践论矛盾论强调对矛盾的具体分析,在实践中找出问题的矛盾所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科学的矛盾分析,我们可以找到矛盾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确定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4.总结
实践论矛盾论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种重要理论,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和矛盾的普遍性。通过实践,人们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和经验,推动认识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分析指导实践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推动理论的发展,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实践中的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实践论矛盾论对于党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