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峻范文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事迹材料 主题教育 规章制度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党建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6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7-15 20:35:02 来源:网友投稿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第1篇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6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6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第1篇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page]

《荆轲刺秦王》

一、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进兵北略地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函封之

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皆白衣冠以送之

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使使以闻大王

使毕使于前

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太子迟之

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欲与(之)俱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六、固定用法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

荆轲有所待(有……的)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

[page]

《鸿门宴知识点》

一、通假字

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第2篇

第二单元欣赏七首唐诗:

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

李、杜二人是唐代诗坛最耀眼的两位明星,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想像丰富,比喻奇特,笔法夸张,韵律流转华美,杜甫的律诗沉郁顿挫,音律优美,构思奇妙,《蜀道难》和《秋兴》《咏怀古迹》《登高》分别代表了他们诗歌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最著名的诗人,他的《琵琶行》叙事与抒情结合,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挚的情感。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一生在政治夹缝中求生存,内心的抑郁不得志,使他更多在诗歌中抒发个人情感,《锦瑟》《马嵬》都体现了这个特点。

欣赏这些作品,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诗歌长于抒情,它凝练的词句、富于想像的跳跃式结构、富有音乐美的韵律和节奏,使它更便于或含蓄或直接地抒发情感。本单元所选的诗歌,情感的抒发都是含蓄的,这就需要我们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情境中细细体会。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首先要抓好朗读和背诵,但要注意读诗要有读诗的方式,快慢徐急、抑扬顿挫要和诗歌的情感格调以及形式适配,比如读《蜀道难》要高亢激昂,读《琵琶行》要雅正悲慨,具体到每一句,也有不同的读法,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已有提示,此处不再赘述。其次要发挥想像和联想,不仅要把诗歌描绘的景物、事态还原成脑中的图画,而且要设身处地,感受诗人在此种情境中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

二、是尊重学生的多样化理解。古人云:诗无达诂。诗人的情感往往隐藏在写实或想像的画面背后,有很多“月朦胧,鸟朦胧”,难以捉摸。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首诗可能具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体验,这是正常的。像本单元所选的《锦瑟》,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本身就有丰富的多解性,各种说法恐怕都有合理的成分,我们且不能别黑白而定一尊,教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否定可能很有道理的个性化体验。其他诗歌如《蜀道难》《咏怀古迹》等虽然诗意较为明朗,但理解上也不是没有分歧。

背诵篇目:李白:《蜀道难》

杜甫:《秋兴》(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白居易:《琵琶行》

李商隐:《锦瑟》《马嵬》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第3篇

第一单元欣赏中外小说:

《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相对于初中阶段所学的小说而言,这几篇小说情节结构比较复杂,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也比较广,而且风格多样。

㈠《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为该书序幕之一,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做了具体的介绍,人物刻画、环境描写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

㈡《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关注的是一位下层农村妇女祥林嫂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一以贯之地体现了鲁迅关注农民命运、反对封建压迫的主题,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成就。

㈢《老人与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成功塑造了一位“硬汉子”形象。作品中充满象征意味的故事,简洁洗练的文风,生动的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海明威炉火纯青的叙事艺术。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是一种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欣赏《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可以通过分析这三个要素把握小说的主旨。而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则是重点,三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很成功的,像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祥林嫂、桑地亚哥,无不栩栩如生,学习时可以从人物语言、心理、神态、动作等方面来把握。

另外,在单元提示中提到另外一个学习重点就是品味语言,包括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作者的叙述语言的品味。前者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得到解决,后者则需要单独拿出来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祝福》两篇的叙述语言相对比较客观,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小说大多是这样的风格。值得注意的是,《老人与海》的叙述语言,前者的有意拖沓、刻意啰唆,后者的简洁明快,都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第4篇

第三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在先秦有两个流派: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以叙事为主,后者多是议论性的文章。本单元所选的《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就属于诸子散文一派,前者属于对话体的论辩文,语言犀利,步步紧逼,气势逼人,后者为长篇论文的节选,句式整齐,善用多样化的比喻。西汉时期,贾谊继承了先秦诸子的优良传统,总结秦代灭亡的教训,写了著名的《过秦论》。这篇文章通篇一气贯之,气势充沛,雄辩有力。到了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主张写文章要“惟陈言之务去”,强调“文从字顺”,“词必己出”,《师说》一文体现了作者的这一艺术追求。

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和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句式和常见的文化常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语感。其次要注意学习文章立论、论证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

《寡人之于国也》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生字

曳:yè 数罟:cùgǔ 洿池:wū 鸡豚狗彘:tún zhì 庠序:xiáng 莩:piǎo 好战:hào 不王者:wàng

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翻译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涂有饿莩:涂,同“途”,道路。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说说下面加点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凶恶,残暴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同意,认可

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今义:指一般的行走。

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今义:增加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古义:开仓救济;今义:发现、出发

王无罪岁:古义:年成;今义:指年龄

几个重点词语的解释

填然鼓之:象声词,指击鼓声

养生丧死:供养活人为死人安葬

孝悌: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负戴:负担。负,背负;戴,把东西顶头上。

指出下面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寡人之于国:对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

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

以:请以战喻:用

可以无饥矣:凭借

以时入山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第一个食,吃,动词;第二个,食物,名词

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不译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五亩之宅:“的”,助词

指出下面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填然鼓之:名作动,击鼓

树之以桑:名作动,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作动,穿上

谨庠序之教:形作动,认真从事

然而不王者:名作动,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指出下面几个句子的句式,并口译

是亦走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非我也,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以桑树之”

《劝学》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一.字词解释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

(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

③名词用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水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吃

二.特殊句式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过秦论》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喝”)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2、古今异义

例句 古义 今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黄河 水道的通称

赢粮而景从 担负 胜或获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崤山以东 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 盾牌 使船前进的工具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爱惜、爱护、喜欢

宽厚而爱人 爱惜人民 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

分裂山河 划分 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

3、词类活用现象

A、名词的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名词作状语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 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 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名词动用 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动用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B、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C、形容词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1、2、3。

4、一词多义

①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

统率、指挥

②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丢失、失去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

逃兵、逃亡。的人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地势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

④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

⑤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

丢失

因遗策。遗留

⑥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

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

量、计算

5、请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判断句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被动句

③陈利兵而谁何。

宾语前置句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介词结构后置

6、成语

同年而语 度长絜大

《师说》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òu—读书dú 或不焉fǒu—不能bù 经传zhuàn—传道chuán 聃dān——冉rǎn

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3、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 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

所以 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 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5、词类活用 :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6、重要句式:

1) 判断句: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 被动句:

①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3)宾语前置句:

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4)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 而耻学于师。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5)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②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6)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7、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②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②可知矣(知道,了解)

文言虚词

①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

如“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作动词,“到”、“往” 。

如“吾欲之南海”

① 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如“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如“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如“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 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

如“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背诵篇目: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背诵全文)

荀子:《劝学》(背诵全文)

贾谊:《过秦论》(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韩愈:《师说》(背诵全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第5篇

均匀?和-谐原句: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饿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月色》“均匀”是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上的数量相当,多指时间或空间间隔。“和-谐’是指配合的适当,协调;或指和睦,融合

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原句: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可以省去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我的空中楼阁》)“空中楼阁”重在说明没有根基,脱离实际,根本不可能,它是幻想,可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空想等。“海市蜃楼”是幻景,可比喻易幻灭的“希望”“虚幻”的前景等。

意图.企图原句: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我与地坛〉〉)“意图”,指希望达到某种目的的打算,名词;企图,指图谋、打算,动词,如: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企图表现的主题并不突出。

领域.范畴原句: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在马克思墓前讲话〉〉)二者都是名词,都可以指一定的范围.“领域”,可以指认识的范围,也可以用于一般的社会活动,使用范围较大.“范畴”,哲学术语,只能用在思维逻辑等方面,使用范围教小.如:本质和现象是唯物主义辨证法的基本范畴.

摸索.探索原句: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探索.(《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摸索”,指在不明方向.缺少经验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地寻找,对象多为方向.门径.经验等.有“试探”的意思.。“探索”,侧重进行深入的探究,试图发现,求得隐藏的事物,对象多为本质.根源.奥秘.规律等。书面语言色彩更为严浓厚。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使我们对宇宙的探索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历程.里程原句:北大在长期发展和斗争里程中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显示的不断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良学风,生动的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在庆祝北大建校一百周年大上的讲话》)“历程”指经历的过程。“里程”指发展的过程。

喧闹?喧哗?喧嚷?喧扰.?喧腾原句: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胡同文化》)喧闹:喧哗且热闹,如:喧闹的城市。喧哗:声音大而杂乱,如:笑语喧哗。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如:人声喧嚷。喧腾:喧闹沸腾,如:工地一片喧腾。

安土重迁?安居乐业原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大不愿意搬家。(《胡同文化》)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

微薄?浅薄原句:这条小溪并不像江河那样波澜滚滚,但对于需求浅薄的村民来说,已经绰有余裕。(《<宽容>序言》“微北,微小单薄,数量少;浅薄,指缺乏学识或修养,或指思想轻福。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第6篇

第四单元学习科学文艺作品:

《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前二篇文章都是科普作品,介绍一些科学知识,但风格又有所不同。《动物游戏之谜》是一篇综述性的科技小论文,结构清晰,语言虽然较形象,但却是客观描述,很少个性化的语言。《宇宙的边疆》是一篇解说词,以“我们探索宇宙的旅程”贯串全文,详细介绍了宇宙的组成情况,有议论也有情感抒发,作者娓娓道来,就像一个促膝谈心的朋友,亲切而自然。最后一篇《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是一篇自传性质的文章,作者讲述了自己童年的两件与科学接触的趣事。

学习这一单元,首先要重视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科学文艺作品语言严谨、精确、有分寸,在涉及科学知识的问题上,毫不含糊,本单元课文中的许多句子都体现了这一点,这也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实事求是精神。另外,前边提到《动物游戏之谜》的结构,可能大多数老师把这一结构板书在黑板上就完了,如果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科技小论文之所以一般都采用这样的结构,实际上是因为这符合科学发现的一般思维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可见,学习科普文章所反映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有时候并不是虚头巴脑的事,完全可以落到实处。


推荐访问:知识点 高一 必修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6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实用6篇)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