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6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 空国鳇压塑直!Q!!生!旦筮丝鲞箜!塑·综述·基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背景的健康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
鳇压塑直!Q!!生!旦筮丝鲞箜!塑 ·综述·基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背景的健康教育创新机制探讨Exploration on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health education for“the Plan of Health China 2030”陈阳1,程雪莲2,唐贵忠1,何中臣3CHEN Yang,CHENG Xue—lian,TANG Gui—zhong,HE Zhong—chen【摘要】新颁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围绕全民健康战略目标,强调了要加强健康教育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并着重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纲要》拓展了原有健康教育的内涵,同时对健康教育机制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纲要》中关于健康教育论述的亮点与突破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并以此为背景从教育模式、传播机制、服务机制、教育内容、人才培养、监测评价方面探讨了健康教育机制。【关键词】
健康中国;健康教育;全民;健康教育机制【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982(2018)ol一0071—03DoI:10.16168/j.cnki.issn.1002—9982.2018.Ol,017《“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发布意味着我国有了首部国家层面关于全民健康的中、长期战略规划。《纲要》第四章专列一项“加强健康教育”,强调要提高全民素养及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凸显健康教育在构建健康中国目标中的重要地位。1健康教育的内涵健康教育,是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内容、组织教育活动、评价教育结果等步骤,让人们认识到健康的生活习惯,自觉遵守健康行为规范,积极预防,或者协助治疗疾病,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o。医疗改革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需求也不断增强,健康教育已成为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任务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将其视为达到医疗诊疗效果的常规根本性工作‘3j。2《“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下的健康教育理念突破2.1健康教育目的明确 《纲要》将健康教育的任务规定在其第二篇“普及健康生活”内容之中,指出要通过健康教育促进全民的健康素养。低健康【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决策咨询与管理创新重点项目(cstc2014jccxB0038)【作者单位】1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重庆400016;2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重庆401 147;3 重庆市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局,重庆401 147【作者简介】陈阳(1993一),女,甘肃兰州人,硕士在读,主要从事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通信作者】唐贵忠,男,教授,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E,mail:tangguizhon90325@sina.c0/11素养水平既会导致人民健康水平普遍较低,还会对卫生系统造成不良效果。4。j。2.2健康教育对象与形式拓宽2.2.1从微观健康教育到宏观健康教育 以往,大众对健康教育的理解与关注较为狭隘,通常认为健康教育的基础是医院,医务工作者通过对病人及家属进行一系列关于某种特定疾病知识的教育提高病人适应医院和缓解、辅助治疗、帮助愈后的能力¨j。在《纲要》的规范下,健康教育的对象拓展到全民,包括健康及不健康的所有人群,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单种疾病,而是涵盖多种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日常的健康保健,促进人们改善自己的健康状态。2.2.2从以治疗为主到以预防为主 过去的健康教育主要以指导病人积极治疗、推进提高患者的愈后疗效为主要目的。健康教育重点使用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协助促进患者的身体状态转归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口]。而今的健康教育面向全民,将重心从疾病治疗方式及相关知识的普及转移到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宣传上,目的由协助治疗转变为预防疾病。2.3健康教育主体队伍丰富 在《纲要》明确以全民为健康教育对象之前,健康教育的主体主要是各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学校健康教育的任务则由体育课老师承担。如今,教育客体外延的扩展则要求丰富健康教育主体,应在政府主导下开展多部门、多角度、多层次的联合行动,形成各具特色,互为依托的健康教育体系。《纲要》指出要“将健康教育纳人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7】·万方数据
蔓!i!!!!』!!望!!!!丛!!!!!垒!!!!!i!!:』!!!!翌!塑!!:!!!:!!:!!:!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健康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和体育老师所面对的对象,而是拓展为全体“国民”,因此,应发挥健康教育专业服务机构及学校健康相关课程的作用,丰富健康教育主体,营造一支各有侧重,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健康教育队伍。2.4健康教育具体内容根据《纲要》规定,健康教育具体涉及以下两方面内容:①健康教育范围:健康教育范围涉及全民,主要督促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开展各类健康体重和健康口腔等活动干预个体的卫生习惯。另外,利用指导居民使用健康生活用品、卫生系统建立健康监测体系、宣传健康的科学知识等手段促进健康文化的发展,达到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②学校健康教育:《纲要》指出,要重点加强学校的健康教育力度,使健康教育涵盖所有的教育教学阶段,并且将中、小学生作为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综合相关各个学科对在校学生进行科学的健康教育。3以《纲要》为引领的健康教育创新机制探讨《纲要》在传统意义的“健康教育”概念之上又拓展了其对象、丰富了其内涵,并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为了更好的正确落实该纲要,健康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其机制,完善其方法。机制,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学中的机制是指在正视事物各个部分的存在的前提下,协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以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具体运行方式L8 J。参照此定义,本文将健康教育机制定义为:围绕健康教育目标,协调健康教育主体、客体、方式、内容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监督管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运行方式。3.1教育模式 以往的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有医患协作的合约模式、以患有相同疾病的数个人为单位构成的群组模式等,都是以宣传单种疾病相关知识为目,已不再符合《纲要》规范下健康教育的战略目标,因此,必须构建符合大多数人的健康教育模式。例如,构建健康教育机构联合社区、社区进一步联合家庭的模式,居民以家庭为单位,社区为平台,教育机构为信息来源,有组织、有计划的定期定点接受健康生活相关知识、获取健康生活技术和用品。建立教育机构指导社区,社区监督、教育家庭,家庭成员互相督促的联合教育模式,使得健康教育知识全方位传授,健康技能大范围普及。.72.早在2008年,国家就颁布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体育课和健康课程是学校实施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和方法’9 J。对学校健康教育,《纲要》指出要综合使用课堂与实践结合、教学与活动相结合等健康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只依靠“填鸭式”教学模式,应当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多鼓励学生运用与实践,促进课本知识生活化、健康理论实用化,通过多种教育模式结合的手段对中、小学生进行健康教育。3.2传播机制 据研究,通过对健康教育宣传内容的丰富,运用多种形式宣传、多样手段开展,使得健康教育各个环节的参与者都能沉浸其中,能够大幅度提升健康信息的有效性。1 0。。3.2.1信息交流方式 医务工作者有着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由他们进行的医学相关教育更加科学、可信。因此,应该充分利用患者跟医务工作者接触的机会,从病人挂号开始,至病人愈后出院,甚至到病人康复后一段时间,医务工作者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基础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医院建立健康信息交流平台、健康咨询门诊,促进公民和医务工作人员间对于健康信息的交流。3.2.2突出新媒体作用 所谓新媒体,是指由信息技术指导而形成的新型多种媒体宣传形式¨1I。新媒体信息传播途径的迅速发展使得它可以作为健康教育知识传授和掌握的重要方式¨2‘1 3I。相较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信息传递迅速、使用便捷、多功能、高效率等优势¨4I。因此,除了传统媒体,健康教育还可利用短信、邮件、网站、微博、微信平台等新媒体技术手段,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全民进行健康知识的教育和健康技能的普及。3.2.3多种教育方式结合 除了通过医疗机构和新媒体对大众进行健康指导外,健康教育机构还可以使用其他方式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例如,开展有奖竞猜活动、联谊活动、各健康技能专项活动等,通过发放健康教育工具包、健康教育手册等吸引大众参与活动并获得简单健康知识。3.3服务体系大众健康信息的获取和掌握在一定程度上与对大众健康服务的提供相互关联ll 5I。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的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健康教育的服务能力,是保障健康教育质量和效果的根本。《纲要》的颁布势必对健康教育服务机制有更高的要求。从全民健康教育的角度,健康教育的服务提供万方数据
主国鳇压塾直21 11生!旦筮翌鲞筮!塑过程需要专业的健康教育机构,由其对大众进行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工作。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是构成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环节,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了基本平台,在提高社会健康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16。”一。从学校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学生健康知识的传播不局限在体育运动方面,还应涉及疾病预防、保健、健康生活方式等,因此,需要开展区别于体育课程教育的专业健康教育课程,合理规划校园健康教育课程。在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时需注意,首先,以服务全民的健康素养为共同目标,科学组织健康服务体系;其次,除了普通的健康知识教育之外,健康教育服务机构还需不断研发促进健康生活的技能、工具及日用品,持续研究提高服务能力的方法,创新服务机制,保证服务质量;最后,提高各服务板块的协作和配合是保证健康服务效果的有效措施。3.4教育内容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是整个健康教育事业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教育内容需要以适应新的健康教育目的为准则加以创新。最重要的,要由单种疾病的基础知识、治疗指导、检测指导转向健康生活方式知识的宣传教育。重点加强构建自觉、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塑造居民自愿、自主的健康行为。3.5人才培养机制 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相关人才技术资源,人力资源是保证健康教育发展动力的根本要素和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基本源泉¨8‘19。。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健康教育服务机构的服务效果和水平与执业人员技能水准紧密相关。2¨2 2I。健康教育的内容丰富,教育方式多样,要求教育人员不仅具备医学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多学科的机能,各相关部门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对健康教育执业者的培养要同时兼顾医学、心理学、管理学、网络运用等,鼓励人才以医学为基本框架,跨领域、跨组织地拓展技能。3.6监测评价机制 对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应进行过程与结果的监测评价,由卫生计生主管部门组织或委托有资质的独立第三方,运用科学的评价指标,对各地区及各健康教育主体的组织、行动、保障、效果等进行监测评估;不定期的对居民的健康认识、态度、行为进行调查;对成功的经验加以宣传并推广。我国健康教育事业发展起步较晚,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尚属探索阶段。在《纲要》的指导下,我们需要创新原有的健康教育机制,使健康教育符合新·综述·时期的健康战略目标,遵循“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战略主题,助推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参考文献[1]李莉如.健康教育在门诊输液室的开展与应用[J].大家健康,2015,9(18):573.12j王功霞,张泽松,周红,等.围绝经期女性的综合保健措施与评价[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3,22(12):1002—1003.[3]李浴峰,复琴,刘华磊,等.我国健康教育专业技能培训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10):881—883.[4]孙浩林,傅华.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0,5(3):225—229.[5]肖砾,陶茂萱.健康素养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5):361—364.[6]蔡赛兰.不同年龄急诊患者对健康教育方式与内容需求调查[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6,34(5):375—377.[7]季雯.强化健康教育对慢性肾衰竭血透患者相关知识和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10):929—931.[8]百度百科.机制[EB/OL].[2016—12一01].http://baike.baidu.com/view/79349.htm[19]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EB/OL].(2008—12一01)【2017—03一06].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9/content—.1310690.htm.[10]葛翠洁,王强,李国良,等.多学科护理教育干预对糖尿病患者提高糖尿病眼病认知的影响研究[J].河北医药,2014,36(13):2063~2065.[11]郭天力,于欣平.新媒体平台上健康传播材料的构思与设计[J].中国健康教育,2015,31(6):615—616.[12]吕巧红,徐水洋,吴青青,等.浙江省居民慢性病信息获取与新媒体利用现状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11):976—979.[13]冯竞.浅析健康传播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汇互补[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1):88—90.[14]赵加奎,林军,陆英.等.新媒体在健康传播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10):919—921.[15]刘小利,张秀梅,李婧,等.国外公众健康信息素养运动的发展及启示[J].数字图书论坛,2011(2):13—16.[16]赵加奎,刘慧琳,魏晓敏,等.国内外健康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3,8(1):32—34.[17]陶根惠.重庆市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现状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5):469—472.[18]林丰,汤捷.广东省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公平性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2):141—144.[19]张慧,李长宁,严丽萍,等.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从业人员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5,3l(4):405—407.[20]路瑞芳,卜.r睦强,徐瑜,等.福建省基层健康教育机构资源配置现状研究[J].巾国健康教育,2011,27(8):622—623.[21]兰蓝,冉孟冬,吕红亮,等.四川省公共卫生机构高层次人才疲劳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7):546~548.[22]严丽萍,魏南方.2008年我国省市两级健康教育机构能力建设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l,27(2):104—107.[收稿日期]2017—04—06 [本文编辑]杨昕·73·万方数据
篇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
规划农业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关于印发
《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
发展规划 ( 2015- 2030年 ) 》的通知
农种发 [2015] 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 业 (农牧、农村经济) 厅 (委 、局) 、发展改革委、科技厅 (委、局) 、财政厅 ( 局)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发展 改革委 、财务局,各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 [2011] 8号) 和《国务院办公
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 国办发 [2013] 109号) 精神,加强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
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强化农作物种质资源对现代种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农业部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科
技部、财政部同意,编制了《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5- 2030年) 》,现予以
印发。请根据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 、主要任务和行动计划,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 ,认真组织实施 ,确保
取得实效。
附件:《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5- 2030年) 》
附件
农业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
2015年2月28 日
全 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
( 201 5—2O30年 )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 农业 科技 原始创新 、现
代种业发展 的物质基础 ,是保 障粮食安全 、建设
生态文明、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具有公益性、基
础性、长期性等显著特点。为贯彻落实 《国务院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
发 [2011] 8号 ) 和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
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 》( 国办发 [2013]
109号 ) 精神,强化农作物种质资源对现代种业发
展的支撑作用,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O06—
2020年) 》,制订本规划。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
一
、 规划背景
(一) 主要成效
新 中国成立以来 ,我 国先后开展了两次全 国
性大规模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征集及多次专项考察
搜集,挽救了一大批濒临灭绝的地方品种和野生
近缘种及其特色资源。建立了国家农作物种质资
源保存长期库 、中期库 、种质圃、原生境保护点和
国家基因库相结合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截至 目
前,我国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48万余份,其中国家
长期保存350多种农作物的种质资源44万份,位居
世界第二。对所保存的种质资源进行了基本农艺
性状鉴定 ,筛选出一批高产、优质和抗逆性 强的
种质资源 ,对部分 特异资源进行了基 因组测序与
功能基 因研究 。初步建立了表型与基 因型相结合
的种质资源鉴定评 价体系,开展了种质资源创新
研究 ,利用多样化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种中的优
异特性,创制了_一批新材料。构建了种质资源展示
和共享平台,近1O年累计向国内分发、国外交换种
质资源35万余份 (次) ,为农作物育种与基础研究
提供了支撑。
(二) 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尚不
适应现代农作物种业 发展 ,面临着新 的挑战。一
是特有种质资源消失风险加剧。随着城镇化 、现
代化 、工业化进程加速,气候变化 、环境污染、外
来物种入侵等因素影响,以及30年来未开展全国
性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致使我国种质资源本底
不清 、地方品种和野生种等特有种质资源丧失严
重,如广西壮族自治区1981年有野生稻分布点1342
个,目前仅~U325个。二是优异资源和基因资源发
掘利用严重滞后。现有48万余 份种质资源 已开展
深度鉴定 的仅 占2%左右,种质 资源 表型精准鉴
定、全基 因组水平基 因型鉴定 以及新基因发掘不
够,难 以满足品种选育对优异新种质和新基因的
需求,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种质
资源保护与鉴定设施不完善。现有库 ( 圃) 保存容
量不足 、覆盖面不广 分区域 、分作物表型精准鉴
行业规划
定基地和规模化基因发掘平台缺乏,野生资源原
生境保护与监测设施亟待加强 。四是种质资源有
效交流与共 享不够。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 ,机制
不健全 ,种质 资源国际交流受限 ,部分种质资源
流失。我国种质资源研 究工作绩效评价机制不科
学、共享机制不健全、人才队伍不稳定,优异种质
资源难以有效利用。
(三) 发展趋势
随着种质资源利用价值 越来越大 ,已事关 国
家核心利益,其保护和利用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
重视。一是保护力度越来越大。呈现出从一般保
护到依法保 护、从单一方式保护到多种方式配套
保护、从种质资源主权保护到基因资源产权保护
的发展态势。二是鉴定评价越来越深入 。对种质
资源进行规模化和精准化鉴定评价,发掘能够满
足现代育种需求 的优异资源和关键基 因,已经成
为发展方 向。三是保护和鉴定体系越来越完善。
世界大多数国家均建立了依据生态区布局,涵盖
收集 、检疫、保存 、鉴定 、种质创新等分工明确的
农作物种质资源国家公共保护和研究体系。四是
共享利用机制越来越健全。随着 《生物多样性公
约》《粮食 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等国际
公约的实施,国家间种质资源获取与交换日益频
繁,已经形成规范的资源获取和利益分享机制。
二 、总体 思路 、基 本原则与发
展 目标
(一)总体思路
围绕 农业科 技原始创新和现代 种业 发展的
重大需求 ,以 “广泛收集 、妥善保存、深人评价、
积极创新、共享利用” 为指导方针,以安全保护和
高效利用为核心,突出系统性、前瞻 I生和创新性,
统筹规划 ,分步实施,集中力量攻克种质资源保
护和利用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 ,进
一
步增加我国种质资源保存数量、丰富多样性,发
掘创制优异种质和基因资源,为选育农作物新品
种 、发展现代种业、保 障粮食安全提 供物质和技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
5
行业规划
术支撑。
( 二 ) 基本原则
1.坚持异位保存与原位保护相结合。加强农
作物种质资源库 (圃) 保存,提升种质资源保存水
平 ;开展原生境保护,对大宗农作物野生近缘植
物以及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野生种质资源集中分
布区进行重点保护。
2.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加强农作物种质
资源收集保护与深度发掘的协同研究,推进种质
资源在保护中利用 、在利用中保护的协调发展 ,切
实发挥种质资源在解决农业科技重大问题中的支
撑作用。
3.坚持能力建设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完善农
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件平台建设,健全种
质资源收集 、保存 、鉴定 、创制等管理制度,创新
绩效评价与人才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农作物种质
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能力和效率。
4.坚持资源共享与产权保护相结合。建立农
作物种质资源登记制度,实行差别化管理 、权益
化激励。对公共资源依法 向全社会 开放,对创新
资源依规赋权交易,按规定或约定实现有效共
享。
5.坚持政府主导与多元投入相结合。建 立以
政府资金主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
机制,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稳定支持。
( 三 ) 发展目标
1.珍稀、野生资源得到有效收集和保护。优异
资源得 到有效引进,资源保存总量大幅提升,结
构优化。~1J 2020年,新增种质资源7万份,保存总
量达55万份,其 中国家长期保存50万份,引进资源
比例提高到25%;~[]2030年,再新增种质资源23
万份,保存总量达78万份,其 中国家长期保存70万
份,引进资源比例提高~1J30%。
2.攻 克一 批种质资源保 护与利用的关键技
术 ,发掘一批有重要育种价值的新基因,创制一
批突破性的新种质。~1J2020年,完成5万份种质 资
源的重要性状表型精准鉴定、全基因组水平基因
型鉴定及关联分析,发掘和~,JN soo份有重要育
种价值的新种质。~1J2030年,再完成10(7亍份种质资
源的重要性状表型精准鉴定、全基 因组水平基因
型鉴定及关联分析,再发掘和~,JN moo份有重要
育种价值的新种质,为新品种培育奠定坚实的物
质基础。
3.构建由种质保存库 ( 圃) 、原生境保护点、鉴
定评价 (分 ) 中心、信息网络平台组成的全国农作
物种质资源保护、鉴定评价和共享利用体系。到
2020年,基本完成种质资源保存库 ( 圃) 和鉴定评
价 (分) 中心认定与完善;~1J2030年,基本完成原
生境保护点、监测预警中心 ( 站) 及国家种质资源
数据库、信息查询、展示分发体系完善与补充建
设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
全面普查、系统收集我 国农作物种质 资源 ,
重点引进作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 中心的优异种质
资源。对新收集 的资源进行 编 目、入库 ( 圃 ) 保
存,对特异资源和重要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通
过试管苗 、超低温、DNA等方式进行复份保存。
(二)强化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深度发掘
建立高效完善 的种质资源鉴定评 价、基 因发
掘与种质创新技术体系,规模化发掘控制作物产
量、品质、抗逆 、养分高效利用等性状的基因及
其有利等位基因,并进行功能验证 ,创制高产、优
质、高效、广适、适合机械化等目标性状突出和有
育种价值的新种质。
(三) 深化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基础研究
开展不同民族、特定环境与各类植物及其类
群相互作用的演变趋势研究 ,阐明种质资源与社
会 、环境协同进化规律和有效保护机制;开展农
作物起源与种质资源多样性研究,阐明野生种、
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的演化关系,以及地方品种
和骨干亲本形成的遗传基础。
(四)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管理
定期监测种质库 (圃) 和原生境保护 保存资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 部公报
源的活力与遗传完 整性 ,及 时繁殖与复壮 ,实现
安全保 护。完善种质资源分类管理标准 ,为种质
资源管理提供支撑。
行业规划
并提供网上查询、申请、获取服务,定期发布优异
种质资源 目录,各网点负责优异种质资源的展示
和分发。
四、体系建设及布局
五、重点行动计划
(一) 完善以长期库为核心,以中期库、种质
保存圃和原生境保护点为依托的国家农作物种
质资源保护体系
研究制定种质资源库 ( 圃) 认定标准 ,对现有
种质资源库 ( 圃 ) 进行认定。完善水稻 、小麦 、油
菜等现有l0座中期库设施;拓展苹果、柑橘、牧草
等现有60个种质圃保存能力;新建一批综合性种
质圃,承担相应 区域 的多年生、无性繁殖作物及
牧草种质 资源的保存 ;完善并建设一批野生近缘
植物原生境保护点,承担野生近缘植物保护和监
测,各地也要建立加强本区域内特色农作物种质
资源的保存设施 ,作为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
体系的补充。
(二 ) 拓展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库 (圃 ) 功
能,建立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体系
依托现有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 中心,拓
展功能,开展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
大规模表 型精准鉴定、基因型高通量鉴定、功能
基因深度发掘,建成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综
合 中心;在 全国一级生态 区,从现有种质资源库
( 圃) 、品种改良( 分 ) 中心等,择优建立一批农作
物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区域 ( 分 ) 中心,承担适宜
该 区域 生态环境 的种质资源表型精准鉴定,以及
国外引进资源的观察试种等任务。
(三 ) 完善以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
为核心,种质保存库、种质保存圃、原生境保护
点、鉴定评价中心为网点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
共享利用体系
依托现有的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
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种质保存库 ( 圃) 、原生境保
护点、鉴定评价 中心等网点负责原始数 据采集 、
提交,数据信息系统实时汇集、处理、发布信息,
围绕上述主要任务,在做好种质 资源保护和
研究 日常工作的基础上,抓住最紧迫、最关键 、最
薄弱的环节,组织开展几项重点行动计划。
(一)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
集行动
我国分别于l956—1957年和1979- 1983年对
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普查。三十多
年来 ,气候 、自然环境、种植业结构和土地经营形
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必要对我国农作物种质资
源进行第三次普查与收集。
研究制定粮食、园艺、牧草等不同作物种质资
源的普查与收集技术规范。全面普查我国2000多
个农牧 业县不同历史阶段、不同作物种质资源的
分布、演化与利用情况 ;系统调查我 国多样性富
集中心和边远地区的各类种质资源,了解当地居
民对不 同农作物种质资源的认知、保护和利用途
径,重点收集地方品种和培育品种,抢救 』生收集濒
危 、珍稀野生近缘种。
通过计划实施 ,进一步查清我国农作物种
质资源家底 ,明确不同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
和演化特征 ,预测今后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变化趋
势,提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策略,
收集种质资源10万份,入库保存7万份。
该计划由农业部会 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地
方参与 ,国家级专业科 研院所为技术依托 ,组织
全国相关单位,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进行全面
普查、系统调查与收集。
实施时间为2015- 2020年。
(二)农作物种质资源引进与交换行动
我国农作物种类丰富多样 ,但许多重要的农
作物如小麦、玉米 、马铃薯 、油菜、紫花苜蓿等并
不起源于我国,迫切需要引进这些作物的优异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
7
行业规划
质资源。
加强与东南 亚、西亚 、拉丁美洲等玉 米 、小
麦 、马铃薯等作...
篇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
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 (2019-2035 年)目
录
第一章
总则·······································2 第二章
***区教育设施配建标准·····················4 第三章
***区教育设施需求预测·····················6 第四章
***区教育设施规划布局·····················7 第五章
实施保障措施·······························9 第六章
附录·······································9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编制目的 根据省教育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4部门印发的《<关于编制2019—2030年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规划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 年)》编制工作要求和青岛市教育局制定《<青岛市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9-2035 年)>编制工作方案》,指导***区教育设施资源布局,编制本次《青岛市***区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9-2035 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 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区行政辖区界限一致。东至黑龙江路、劲松路,西靠胶州湾,南侧至延安路、宁夏路、延吉路,北侧以李村河为界,总用地面积约 65.8 平方公里。
第三条 规划对象 本次规划研究对象为学前教育设施(幼儿园)、义务教育设施(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特殊教育设施、校外教育设施(少年宫)。
第四条 法定地位 专项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组成部分,本规划是对青岛市***区教育设施空间利用的专项规划,应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基础,与其他专项规划相互协同,并与详细
规划做好衔接 第五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
6、《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
7、《山东省普通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鲁教基发〔2017〕1 号)
8、《山东省幼儿园办园条件标准》(鲁教基发〔2018〕4 号)
9、《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城镇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的意见》(鲁政办字〔2018〕189 号)
10、《山东省建设用地控制标准(2019 年版)》(鲁政办发〔2018〕39 号)
11、《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12、《青岛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13、《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 年)》 14、《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青规字〔2018〕57 号)
15、《青岛市中小学校规划建设和校舍场地管理办法》 16、《***区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
2020 年)》 17、***区各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18、国家和省市其他有关法规、规范文件 第六条 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期限为 2019—2035 年,规划基期年为 2018年。
第七条 规划原则 1、校城统筹,同步规划。
2、服务民生,科学规范。
3、因地制宜、多施并举。
4、统一规划,逐步完善。
第八条 规划成果 规划法定文件包括:文本、图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附件为说明书。
第二章
*** 区教育设施配建标准
第九条 基础教育设施配建标准 新建教育设施应符合《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青规字〔2018〕57 号)的有关要求。用地规模确实难以实现时,可适当降低用地标准,但不得低于标准的 70%。既有教育设施改造时,确无扩大用地条件的,可在满足相关建筑设计规范的条件下,按照原有用地规模进行控制,并参照《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
标准》,适当提高容积率,增加教育设施建筑面积。
第十条 基础教育设施设施规模 幼儿园宜采用:6 班、9 班、12 班、15 班; 小学宜采用:18 班、24 班、30 班、36 班; 初中宜采用:18 班、24 班、30 班、36 班; 九年制学校宜采用:27 班、36 班、45 班。
第十一条 基础教育设施班级人数与千人指标 幼儿园:25 座/班,30 座/千人; 小学:45 座/班,60 座/千人; 初中:50 座/班,30 座/千人; 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 45 座/班,初中 50 座/班,90座/千人。
第十二条 基础教育设施生均用地面积 幼儿园的生均用地面积为 25.17 -32.3 ㎡/座; 小学的生均用地面积为 21.3~30.65 ㎡/座; 初中的生均用地面积为 24.61~32.49 ㎡/座; 九年制学校的生均用地面积为 23.94~27.6 ㎡/座。
第十三条 基础教育设施服务范围 五分钟生活圈内应配建幼儿园,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 米;十五分钟、十分钟生活区内应配建小学、初中,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500 米,初中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 米。
第十四条
其他教育设施配建标准 校外教育设施(少年宫):依据《山东省建设用地控制标准》(2019 版),青少年宫建设用地 3-7 平方米/千人,容积率 0.7。
特殊教育设施:依据《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青规字〔2018〕57 号),每区应设置一处特殊学校(具体类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三章
*** 区教育设施需求预测
第十五条
需求预测方法 本次人口预测采用居住空间容纳人口作为教育设施预留的依据。居住空间容纳人口主要以已批复或基本编制完成的各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各片区居住建筑空间容纳人口,确定人口规模,分别预测各片区所需幼儿园、小学、初中需求班级规模。
第十六条
需求预测 以隶属***区辖区内的 12 个控规片区和 4 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居住建筑空间可容纳人口作为规划人口。
到 2035 年,***区幼儿园以 25 座/班计,小学以 45座/班计,初中以 50 座/班计,预测教育设施需求。
按照相关规范要求,需设置一所校外教育设施(少年宫)和一所培智学校。
第四章
*** 区教育设施规划布局
第十七条
建设类型 分为现状保留、原址改扩建、新建、原有设施置换、撤销五类。
第十八条
选址布局原则 学校应选址在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开阔、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地段,宜避开高层建筑的阴影区、干道交叉口等交通繁忙地段以及其他不安全地带。架空高压输电线、高压电缆及市政道路等不得穿越校区。学校不应与集贸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医院传染病房、加油加气站、危化品源等不利于学生学习、身心健康以及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毗邻。鼓励既有城区中的办公用地、一类工业用地转为教育设施用地。
学校室外田径场及足球、篮球、排球等各种球类场地的长轴宜南北向布置。长轴南偏东小于 20°,南偏西宜小于 10°。室外运动场地边缘与各类教室的外窗及相对的教学用房间的距离不应小于 25 米。
第十九条
学前教育设施布局规划 本次规划幼儿园(幼儿班)242 所,共 1921 个班。其中:规划保留现状幼儿园(幼儿班)134 所,共 929 个班;原址改扩建幼儿园 2 所,共 15 个班;新建幼儿园 103 所,共 950 个班;原有设施置换幼儿园 2 所,共 21 班;迁建幼
儿园 1 所,共 6 班。
第二十条
小学教育设施布局规划 本次规划小学共 87 所,2058 班。规划保留现状小学42 所,共 816 班;原址改扩建小学 18 所,共 444 个班;新建小学 25 所,共 756 个班;原有设施置换小学 2 所,共42 班。
第二十一条 初中教育设施布局规划 本次规划初中共 34 所(校区 37 处),共 948 个班。保留现状初中 14 所(校区 17 处),共 378 个班;原址改扩建初中 2 所,共 54 个班;新建初中 14 所,共 402 个班;原有设施置换初中 4 所,共 114 个班。
第二十二条 九年制学校布局规划 本次规划九年一贯制学校共 9 所,共 405 个班(小学273 班,初中 132 班)。保留现状 3 所,共 150 个班;新建6 所,共 255 个班。
第二十三条 其他教育设施 校外教育设施:规划保留现状***区少年宫。
特殊教育设施:规划保留现状青岛市仁爱学校。
原四流南路第二小学作为***区教育设施预留用地,不得改变教育设施用地属性。
第二十四条 近期建设规划 计划 2025 年前实施幼儿园 12 所,合计 99 班;小学 7
所,合计 216 班;初中 4 所,96 班;九年一贯制学校 1 所,45 班。
第五章
实施保障措施
第二十五条 政策程序建议 1、加强居住项目规划编制中对教育设施的审查、审批力度。
2、建立健全教育用地保障和教育设施同步建设机制。
3、落实城市更新中教育设施布局优化前置管理办法。
4、将教育设施论证研究纳入控规调整的刚性要求。
5、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第二十六条 规划实施 为适应社会经济形势变化,***区教育设施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需求,在保证教育用地属性的前提下,对本规划中确定的教育设施功能类别、建筑面积适当优化调整。
第六章
附录
第二十七条 名词解释 1、用地面积:规划地块划定的面积,以平方米计。
2、容积率:规划地块内建筑总面积与规划地块用地面积之比。
3、保留现状:教育设施用地面积、建筑面积不变。
4、原址改扩建:教育设施在原址扩大其用地面积或建筑面积。
5、原有设施置换:撤销原有教育设施置换为其他类别教育设施。
6、新建:规划增加新的教育设施编制与用地。
7、撤销:原有教育设施取消招生或者不再按照原功能招生。
篇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
察布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 景 目 标 纲 要2021 年 6 月根据《中共乌兰察布市委关于编制乌兰察布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〇 二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特编制《乌兰察布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阐明我市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凝聚全社会共识,把我市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第一篇 科学研判 开启全面现代化新征程客观审视我市“十三五”发展成效及存在问题,科学洞悉我市发展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正在发生的新变化,准确把握我市阶段性特征所蕴含的战略机遇期新内涵新特征,明晰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明确总体要求。第一章 砥砺奋进书写新篇章“十三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市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大政方针和自治区重大决策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就令人鼓舞。第一节 发展成就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提升。2020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826.91 要 要
亿元左右,年均增速 5.1%。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 1565.6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七苏木中欧班列物流基地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成启运,乌兰察布—二连浩特陆港型(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全国首批建设名单。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 “南贵北乌·草原云谷”成为城市新名片。旅游收入年均增长 13%以上,被《人民日报》评为“避暑十大凉城”。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国内首个陆上单体规模最大的 600 万千瓦平价外送风电基地及“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启动实施,蒙京石墨新材料科技研究院挂牌运营。乌兰察布国家农业科技园通过验收, “中国马铃薯之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中国燕麦之都” “中国草原酸奶之都”成功命名, “乌兰察布燕麦”等 10种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三大攻坚战”取得新成就。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累计约29.1 万人全部告别了绝对贫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内的国家和自治区级贫困旗县全部摘帽。完成期内隐性债务化解任务, “十个全覆盖”十项工程和直接相关项目拖欠工程款全部化解。累计化解不良贷款 86.86 亿元,金融风险得到有序处置。鼠疫、非洲猪瘟、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防范。污染防治成效显著,主要污染排放指标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目标以内,地表水国控断面总体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空气质量综合评价全部达标,2020 年中心城区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 94.8%,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低至 22 微克 / 立方米,土壤污染防治和重金2 要 要
属减排力度加大,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乌兰察布机场建成通航,京呼高铁顺利通车,集大原高铁开工建设,大跨步迈进“航空时代”和“高铁时代”。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 1.7 万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约占全市总里程的 21%,公路路网密度提高到 31.2 公里 / 百平方公里,成为全区公路网最密集的盟市之一。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先行布局,建成主备双路直通北京专用光缆,数据中心服务器签约规模达到 190 万台,被评为“中国最适合投资数据中心的城市”。中心城区接入“陕京四线”天然气长输管道。建成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安全饮水工程惠及 40 多万农牧民。城乡建设开创新局面。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59.7%。
“一市两区三组团”的中心城区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现代化集宁新区成为重要增长极。城市公用绿地面积、人均道路面积、建成区绿化率均进入全区前列,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面开展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提升行动,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100%的嘎查村开通客运班车,农村牧区饮水安全集中供水普及率达到 87.3%, “厕所革命”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全部乡镇和行政村实现光纤入户。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完成国家重点生态工程 144.54 万亩,重点区域绿化 81.79 万亩,建设特色经济林 30 万亩。产业生态化取得积极进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比超过 65%,万元地区生产总3 要 要
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 2015 年下降 25%和22%。生态文明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基本完成,全面实行河长制。《岱海黄旗海保护条例》《岱海水生态保护规划》《辉腾锡勒草原保护条例》《乌兰察布市粉尘污染防治条例》和《乌兰察布市农用地膜污染防治条例》颁布实施,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和中心城区应急供水工程开工建设。矿山恢复治理有序推进,工矿企业全面退出自然保护区。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稳步推进,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 90%,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 3 个工作日内,行政审批按时办结率 100%。农村牧区改革稳步实施,土地确权、 “两区”划定、农垦改革基本结束,嘎查村清产核资取得阶段性成果,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深度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高水平承办中蒙博览会,莫斯科国际物流园建成运营。跻身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七苏木保税物流中心(B 型)封关运营,累计发行中欧班列 453 列,占全区的 41%。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达到 60%,被评为“中国外贸百强城市”。京蒙合作不断深化,呼包鄂乌协同发展,乌大张区域合作取得进展。招商引资实现重大突破,成功引进华为、苹果等一批世界 500 强企业。人民生活迈上新台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534 元和 13009 元,比 2010 年翻一番,年均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城镇累计新增就业超过 8.1 万人。教育事业优质发展,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95%以上,11 个旗县市区义务教育实现4 要 要
基本均衡,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超过全区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稳步发展,管办评分离改革成为全国试点。
“健康乌兰察布”建设稳步推进,每千人医疗卫生床位数由2015 年的 3.7 张增加到 4.83 张,公立医院全部开展按病种付费,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超过 70%。城乡居民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保障和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农村牧区互助幸福院建设全区领先。住房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创造了日签 300 户的“集宁棚改速度”,累计完成 7.7 万户棚改任务,被国务院确定为棚改区改造工作激励城市,央视一套《安居中国》专题片集中予以报道,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基本完成。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第二节 存在问题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市的基本市情仍然是欠发达地区中的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区排位靠后,产业发展层次低,产业链条短,新兴产业规模小, “四多四少”问题突出,新旧动能转换滞后。民生保障能力尚显不足。城乡居民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强,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还有不少堵点、难点,人口流动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5 要 要
会问题明显增多。发展与保护矛盾较为突出。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期,能源资源消耗总量偏高,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治理在很多方面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要求,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严峻。发展支撑条件亟待改善。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任务艰巨,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城镇特别是中心城区聚集和吸纳人口、产业的能力相对不足,人力资本数量短缺与配置效率不高并行,资源型与工程型缺水并存。改革开放红利有待释放。适应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创新发展能力存在明显短板,营商环境尚待优化。开放发展“有平台缺内容”、 “有过货缺落地”,对区域经济辐射范围有限,引领带动作用不够。第二章 主动适变展现新作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乌兰察布面临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第一节 发展机遇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我国发展长期向好的基6 要 要
本面没有改变,为我市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总体有利环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我市区位、交通、资源、产业、生态等叠加优势将更加凸显,为我市走实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提供了新机遇,拓展了新空间。国家统筹发展和安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业安全和粮食安全等重大任务将更为聚焦和凸显,为我市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明确了方向和重点。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关键窗口期,随着国家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目标的确定,自治区范围内能耗双控、碳排放配额等约束性指标越发趋紧,为我市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我市依托清洁能源、发展低碳零碳经济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市在交通物流、大数据等领域具备了一定先发优势。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重点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推动国内产业有序转移等多重政策利好叠加,为生产要素加速向我市集聚,实现赶超发展增添了新动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指引下,决胜脱贫攻坚和决战鼠疫、新冠肺炎疫情中形成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干事创业氛围,更加坚定了全市各族人民谋求美好生活的信心与决心。7 要 要
第二节 面临挑战与此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对我区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冲击不容忽视。区域之间竞争更趋激烈,我市在区域竞合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吸引聚集先进生产要素面临较大挑战。生态环境约束日趋刚性,改变传统路径依赖迫在眉睫。思想和行动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营商环境、政府服务效率亟待加强,领导干部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本领恐慌,改变传统思维观念任重道远。综合研判,我市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我市深刻认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增强机遇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既要沉着冷静,善于化危为机,把外部压力、有利条件转化为改革开放的不竭动力,更要坚定信心,主动抢抓机遇,在动态变化的内外部发展条件中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第三章 继往开来共绘新图景着眼“十四五”总体要求,锚定 2035 年远景目标,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部署,全面开创我市发展新局面。8 要 要
第一节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面落实******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推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枢纽经济、区域经济和现代能源经济联动发展,全力打造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协同推进呼包鄂乌一体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好“两个屏障” “两个基地” “一个桥头堡”展现乌兰察布担当、贡献乌兰察布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上书写乌兰察布高质量发展新篇章。9 要 要
第二节 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加快把党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优势,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增强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市人民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共建共治共享的动力,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突出水资源和能源消耗“双控”,着力在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和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上下功夫,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
篇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
News06· 中国电力教育 2021.3教育部部署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据教育部网站消息,为有效解决系统整合不足、数据共享不畅、服务体验不佳、设施重复建设等突出问题,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统筹协调,优化信息系统供给模式,提高教育数据管理水平,促进管理服务流程再造,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知》指出,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教育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教育决策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教育管理由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教育服务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到 2025 年,基本形成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制度体系,信息系统实现优化整合,一体化水平大幅提升,数据孤岛得以打通,多元参与的应用生态基本建立,教育决策科学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个性化水平全面提升。《通知》强调,要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组织领导,构建教育管理信息化分工机制,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制度体系;加强信息系统规范管理,推进信息系统深度整合,促进应用服务创新发展;加强教育数据规范管理,促进教育数据开放共享,强化教育数据质量保障,提升教育数据管理效能;促进教育行政办公数字化,实现教育管理服务“一网通办”,推进教育督导和监管信息化;加强网络环境建设,规范数据中心建设,构建数字认证体系,提升安全保障能力。《通知》明确,要打造技术精湛、结构合理、精简高效的专业队伍,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鼓励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实行岗位交流、健全产学融合等方式引入外部资源。据教育部网站消息, 新华社受权于 3 月 12 日全文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纲要共分为十九篇,在第十三篇“提升国民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规划纲要提出,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体系,优化人口结构,拓展人口质量红利,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在第四十三章“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规划纲要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规划刚要明确,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突出职业技术(技工)教育类型特色,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优化结构与布局,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国家标准,推行“学历证书 +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实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技术院校和专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深化职普融通,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规划刚要明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 60%。分类建设一流大
时讯 News07 中国电力教育 2021.3能源电力行业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首期高级研修班在京举办本刊讯,3 月 28 日,2020 ~ 2021 年度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专题培训——能源电力行业高级研修班在北京金风大学举行开班仪式。中电联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在开班仪式致辞中指出,******高度重视能源电力发展,向世界宣示了 2030 碳达峰、2060 碳中和目标,为能源创新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电气化发展步入新的历史阶段,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转型升级正在加快推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需要行业上下共同努力:一要坚持绿色发展;二要坚持创新发展;三要坚持融通发展;四要重视人才培养。本次领军人才能源电力行业高级研修班,以“融通发展”为着力点,以领导创新为切入点,突破制约制能源电力行业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复杂环境、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提升能源电力行业中小企业经营发展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学林发表讲话,他强调,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共同开设能源电力行业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能源电力行业中小企业的协同和支撑能力,助力能源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他希望各位企业家学员在为期一年的研修中,沉心学习、修炼内功,不断开拓视野、了解前沿、提升能力、对接资源。本期培训班 60 余名学员,均为来自电力行业设备制造、工程建设、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等类型的中小企业主要负责人。(松石)
学和一流学科,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特色发展引导机制,增强高校学科设置针对性,推进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规划刚要要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立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健全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推进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改革。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专业,建立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深化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统筹教师编制配置和跨区调整,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适当提高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
CEPE
篇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
XX 学 大学 2030-2030 年中长期发展暨 “ 十 四 五” 规划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 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 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落实***总书记在建党100 周年大会和清华大学 100 周年校庆上的讲话精神,抓住当前战略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地以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和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主线,聚焦内涵与质量,统筹考虑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各阶段建设任务,制订《XXXX大学 2020-2030 年中长期发展暨“十四五”规划》。
一、发展中尚存的主要问题
经过“十二五”、“十三五”的持续建设,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学校在质量水平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依然较大,高层次人才队伍依然不足、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与大科学时代相适应的创新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尚未显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依然任重而道远。
1.学科发展尚不能完全适应中国走向世界的战略要求
学科结构和水平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显性指标,我校学科建设不能完全适应的主要表现在:一是虽然初步完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但是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新的学科增长点尚未形成突破;二是整体水平与世界一流差距还很大,尤其缺少能够跻身世界一流的学科;三是保障创建一流学科的支撑体系建设滞后,交叉学科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在学科规划实施、资源配置和考核评估之间还没有形成紧密的良性互动。目前,学校在国内具有绝对优势的学科为数不多,在世界一流学科中尚无一席之地,工科亟需拓展前沿研究领域,理科整体水平尚待快速提升,生命医学的发展潜力尚未充分挖掘,人文社科的发展依然滞后,新兴交叉学科产生与发展尚缺乏有效机制,学科整体水平提升和学科结构优化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2.教育模式尚不能完全适应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 大学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摇篮,学校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但人才培养在国内的引领地位还不够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资源配置、人事聘用、考核评价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尚不完善,虽然把精英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但在引导教师潜心教学上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优质教学资源尚无法满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人才培养的支撑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与反
哺机制不够完善,在科研反哺教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学生发展潜能与显性能力培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调等等问题上的“统筹能力”不够。三是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博士生的独创性或原创性能力有待加强。
3.师资队伍尚不能完全适应建设世界一流的目标要求 学校的师资力量与世界一流的差距仍然很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高层次人才的数量明显不足,大师级人才匮乏。学校缺乏活跃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和国际学术前沿领域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数量不多。二是人才发展的环境建设需要加强,促进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人文氛围还不完善,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生态环境和支撑条件还有待改善。三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专职科研人员数量偏少,远远落后于世界一流大学,不利于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四是国际化水平不高,国际聘用的师资尚未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进行考核。海外名校博士和具有 1 年以上海外经历教师比例较低,外籍教师人数很少,在国际学术组织担任职务的教师数不多,与学校地位不相符合。
4.科技创新尚不能完全适应承担历史使命的发展要求 学校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在快速提升,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但是与国家对我们的期望和学校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历史使命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主要
表现在:一是科研高峰不突出,真正属于世界科学前沿的重大原创性成果较少,高技术领域缺少“撒手锏”;教师中存在“论文导向”跟踪型科学研究的倾向,缺乏“问题导向”的原创性研究;二是创新基地的核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在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和社会需求方面,对产业的引领性作用不明显,所具备的工程化能力与企业的需求有较大差距;三是大科研的组织模式不够完善,以问题为导向的大型综合实验室和跨学科研究中心不足,缺乏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科研大团队,尚未形成一支规模合理、科研为主的专职科研队伍;四是大科研管理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重大科研项目的自主策划、交叉学科平台建设、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等方面的问题仍很突出。
5.体制机制尚不能完全适应深化内涵建设的改革要求 学校的体制机制还不适应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规律,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如学校财务工作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不仅办学经费总量不足,而且限定性收入比例过大,难以有效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在经费的分配过程中存在条块分割、重复投入问题;二是学科交叉壁垒现象突出,“院为实体”没有真正落实,不利于学科交叉融合,不利于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三是校院两级管理纵向分权不够明确,影响和制约了学院活力的充分发挥;四是人事制度改革有待深化,分类发展理念尚需深化,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
评估和激励机制;五是学校各项改革与考核评价体系建设没有同步推进,现行的学术和人才评价标准与世界一流大学仍有较大差距。
二、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国内外形势变换迅速,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遭遇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新一轮全球性科技革命呼之欲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国家不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力度,积极推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 年)》的实施,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为学校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遇,也对学校各项事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1.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转型 党中央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从现在到 2030 年,国家将加速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改造提升
制造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海洋经济、循环经济、文化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国家将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国际金融、交通物流、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发展。学校应积极面向国家发展战略,认真思考,主动谋划,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在服务好社会和产业的同时,加快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进程,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2.全球科技革命呼之欲出 当今世界正处在科技创新突破和新科技革命的前夜,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初现端倪,国际金融危机加速科技创新与进步的步伐。未来 10-20 年,很有可能发生一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目前,我国科技发展正面临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这次世界科技革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机遇。以理工见长的 XXXX 大学应该积极开展前瞻性科学研究,创造出若干对未来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在即将到来的世界科技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为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循环经济技术、重大疾病防治新药创制、现代国防科技的发展做出突破性的贡献。
3.人才资源强国战略全面推进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 年)》指出,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研究型大学作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中起着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是时代赋予学校新的伟大使命,既提高了学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对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不仅要引进和聚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形成人才高地,更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和潜力促进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要培养出大批满足各行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更要培养出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的未来精英人才。
4.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不断提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年》和政府工作报告均明确指出“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政府将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
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将教育事业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进行战略部署。******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985 工程”专项经费的大幅增长为学校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了长期可靠的资源保障,同时党中央也对“985 工程”建设提出了“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更高的办学要求,学校要在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的同时为国家做出更突出的贡献,在努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同时还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先进的大学文化。
5.协同创新理念引领发展 当今科技创新空前活跃,科技全球化日益深入,学科之间、科技与经济之间、国家之间的创新互动日益紧密,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指出“迫切需要通过大力推进协同创新,鼓励高等学校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
资源共享,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实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显著与持续提升。”该计划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协同创新项目为载体,推动学校积极走出校门与科研机构、企业、高校开展科研合作。这将要求学校在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合作、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大机制体制改革的力度。
6.区域经济融合走向深化 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十四五”期间,长三角地区的融合将进一步加快,《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要以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为理念,以创新为驱动力,向长三角联动发展转变。到 2030 年要打造在亚太乃至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服务体系、国际商务服务体系、国际物流网络体系,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升级,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国际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创新基地和科技研发中心,将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这为学校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学校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学校应聚焦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要求,及时调整相关
学科结构,加快知识服务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和效率,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7.学校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建设,学校顺利完成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开始向重点突破、优势凸显的第二个战略目标迈进。学校正面临着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阶段的转变,由数量积累向质量提升阶段的转变,由国内竞争向国际竞争阶段的转变,由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阶段的转变。目前,学校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正处于改革攻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深化内涵,提升质量”是学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抓手和着力点。学校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高校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转变现有发展思路,采用差异化竞争策略,既要统筹近期建设目标,又要兼顾长期建设任务;既要提升综合实力,又要形成优势特色;既要保证绩效指标的完成,又要着眼于社会声誉的提升,努力实现办学质量有全面的提升,人才培养改革有新的突破,队伍结构优化有根本进展,对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有更突出的贡献。加快构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以“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为目标的内涵式历史性跨越。“三步走”战略中第一个发展阶段的任务, 三、指导思想
在新的历史阶段,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