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次观后感3篇人生第一次观后感 《开学第一课》5大亮点+人物金句+精彩时评、标题+写作技巧+观后感范文新学期,当然少不了《开学第一课》! 昨晚8点,由中宣部、教育部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生第一次观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人生第一次观后感
学第一课》5 大亮点+ 人物金句+ 精彩时评、标题+ 写作技巧+ 观后感范文 新学期,当然少不了《开学第一课》!昨晚 8 点,由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如期而至。
节目以“奋斗成就梦想”为主题,通过“八一勋章”获得者、 航天工作者、科学家、奥运健儿、志愿者的讲述,串联起了党的二十大以来我们“砥砺奋斗、接续奋斗、团结奋斗”的历程。
无奋斗,不青春。
从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只为圆梦的徐梦桃,到为培育金色种子扎根土地 50 年的院士;从在荒原上种出全球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的三代造林人,到勇攀世界之巅、探源青藏高原地理气候变迁的青藏科考队;从舰载机英雄飞行员,到不忘使命、从老一辈航天人手中接过接力棒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他们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也启发着广大中小学生思考奋斗的真谛。
对广大中小学来说,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树立中华民族共用体意识,以时代的建设者和佼佼者为榜样,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才是最好的“开学第一课”。
一、5 大亮点回顾
01 徐梦桃 20 年做了 406 张战术表 测算每一次跳跃, 复盘每一个问题,分析每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这就是#冠军徐梦桃战胜困境的秘籍。仅冬奥的其中一场比赛,徐梦桃就针对天气这个影响因素做出 5 个预案。“计划没有变化快,做好一切准备。”这 406 张预案战术表, 就是她不断突破自我的底气!
02 张超牺牲前还在问自己能不能飞 2016 年,海军飞行员张超驾驶歼-15 战机训练时,突发电传故障。为尽可能保全战机,他错失最佳跳伞时机,重重摔在地上。去医院的路上,短暂恢复意识的他问团长:“我还能不能飞?”如今,我们有了航母三“舰”客,无畏风雨的海空勇士们,正向着这片深蓝,接续奋斗!致敬!
03 王亚平说恢复地球人模式很开心
在长达半年的太空出差生活中,航天员们早已习惯了“失重模式”。王亚平说自己刚回来时,喝完水总想把杯子“粘”住,生怕“飘走”了;给别人递东西时,总习惯像在太空一样直接“飞”过去!目前,航天员王亚平身体的各项指标目前都恢复得很好!她说,恢复地球人模式很开心!
04 他看见孩子们唱歌时眼睛里闪现的光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中,合唱《我们的田野》里,看到了这样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他们是彝苗童声合唱团。来自云南省䘵劝县崇德小学,凭借着天籁般的歌声,孩子们从山村走向世界,荣获国内外多个奖项。孩子们为何能把歌唱得如此动人又饱含深情?这支大山里的合唱团还有这样的故事——
6 年前,昆明退休音乐教师左伟走进大山,来到云南省䘵劝县崇德小学,义务教授山里的孩子们唱歌。第一次来到崇德小学时,左伟便明白,自己再也离不开了。不仅是因为看到淳朴善良的孩子们唱歌时眼里闪现的 欢乐,更是因为孩子们渴望走出大山的梦想。
起初,孩子们很高兴地加入合唱团,然而,由于会占用大量时间,大多数家长都不允许孩子来排练。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从五六岁起,就要帮家里干农活。而学唱歌这件事,因为会耽误干活,遭到了家长们的反对。左伟和学校负责人翻山越岭找家长谈心,一家一家动员,想方设法解决学生家庭的实际困难。慢慢地,来学唱歌的孩子多了起来。为了打磨合唱团,左伟六年来风雨无阻,几乎放弃了自己所有的节假日,寒暑假集中集训时,他就住在禄劝县的旅馆里。山里娃都是零基础,左伟就从最基本的发声、识谱开始,一点一点地教。左伟的耐心和坚持换来了孩子们越发动听、优美的歌声。
05 50 年金色种子梦 今年,福建籍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登上讲堂,向同学们讲述了“50 年金色种子梦”!他的外婆曾经想,喝上一碗稀饭都是奢望,为此,他立志“人人有一碗饭吃”。2013 年 4 月 10 日,袁隆平院士、谢华安院士和朱英国院士等科技工作者在福建南繁育种基地视察。他长期从事三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育种研创育种新技术, 育成“明恢 63”等系列恢复系和“汕优 63”等杂交稻品种,对继续保持我国杂交水稻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不断培育优质稻种致力于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
二、《开学第一课》人物金句
1. 我们的探索步伐,不会仅仅止于空间站。宇宙那么大,我们人类应该去看看,我们中国人更应该去看看,走得更远。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人的脚步将迈向月球以及更远的深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
(适用话题:探索创新、勇攀高峰、责任担当、热爱祖国)
2. 人生就像一场长跑,我在飞行这条长跑路上,有困难,有险阻,但这里的风景也独一无二。我会继续飞下去,因为只有坚持,才知道哪一站的风景是最美丽的。——王亚平 (适用话题:奋斗拼搏、青春底色、坚持不懈、梦想价值)
3. 只要自己没有飞天,就说明自己某方面还有差距,要不断去补自己的短板。我觉得 12 年说长很长,说短也很短,过来以后我感觉也很快也很充实!——蔡旭哲
(适用话题:自我认知、坚持不弃、成功、充实)
4. 要为祖国出征太空,为载人航天事业奉献一生!——陈冬 (适用话题:爱国、奉献、初心、担当)
三、精彩时评 1.
无奋斗,不青春。节目中,从冬奥赛场上奋力拼搏的奥运冠军,到 50 年扎根土地只为培育金色种子的院士;从在荒原上种出全球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的三代造林人,到勇攀世界之巅、探源青藏高原地理气候变迁的青藏科考队;从舰载机英雄飞行员,到不忘使命、从老一辈航天人手中接过接力棒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他们用生动的讲述启发广大中小学生感悟奋斗的真谛。
(适用话题:青春色彩、奋斗拼搏、人生梦想、勇敢无悔)
2.
接力拼搏更能成就梦想。任子威能在北京冬奥会实现“金色的梦想”,是由于他 4 年来从不缺席团队的训练,每场比赛都拼尽全力;金博洋能在比赛中“滑出了精彩的节目,更滑出了自己”,是因为他在过去几年通过不断的训练和比赛,让自己的“信念越来越坚定、心态越来越平和”。心怀梦想,奋斗不已;目光向前,奋力拼搏。每一次拼搏,都将丰富宝贵的人生经验;每一分努力,都是在为更精彩的人生蓄力。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奋力奔跑、接续奋斗,必能成就梦想。
(适用话题:奋斗拼搏、追梦圆梦、信念理想、勇敢坚强)
3.
开学第一课,标志着新的成长征途的开启,这堂课上学到的东西将为新学年奠定精神基调,为学子们注入精神力量。如果说 2022 年已经过去的 8 个月是一本“历史书”,那么它教给了我们哪些“知识点”呢?翻开这本“书”,无数平凡又可敬的中国人、无数团结又温暖的瞬间跃然纸上。
(适用话题:新起点、新征程、文化基因、民族精神、团结奋斗)
4.
激励青年学子们大步向前的精神力量从来都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存在于我们可看可感的很多人和事之中。开学第一课,不会仅仅停留在“开学第一天”,那些宝贵的精神力量会春风化雨般地浸润学子们的思想和心灵,让他们在面对风浪时不畏手畏脚,在面对抉择时能遵从本心。新的起点,请带着2022 教给我们的“知识点”, 继续书写美好人生。
(适用话题:时代榜样、精神力量、青春模样、人生梦想、勇敢奋斗)
5.
梦想的实现,浸透着奋斗的汗水。百米跑道上,运动员每快 0.001 秒,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每一次自我超越,都离不开对梦想的执着和日复一日的坚持。每次站上赛场,苏炳添拿着卷尺测量起跑器距离的细节已经广为人知。而很多人看不到的是,训练场上他一遍又一遍地蹬踏起跑器,一次又一次地回看录像。压低身体向前,起身,冲出跑道,再回到起点,蹲身,冲出跑道……每个动作都全神贯注、精益求精,每场训练都全力以赴、力求突破。成千上万次的锤炼,最终成就了赛道上的成绩突破。
(适用话题:梦想、奋斗、勇敢、超越、精益求精)
四、精彩标题 1. 奋斗者,正青春
2. 做一颗“奋斗”的种子
3. 上好第一课,为精神补钙4. 奋斗是青春最好的注脚
5. 笃行不怠,不负祖国
6. 梦想在前,不懈奋斗7. 奋斗无悔,梦想可追
8. 梦想之花绽放在奋斗枝头
9. 奋斗让青春闪光10. 为人生蓄力,让梦想开花
11. 系好开学的第一粒扣子
12. 蓝图已经绘就 奋斗正当其时
五、观后感写作技巧
1. 何为观后感 观后感,即观看完电视、电影等文艺或文化作品之后的感想、感悟、启发、联想或决心。其中,“观”是基础,重点是“感”。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也可以是受作品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还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或理想。
2. 如何写好观后感
梁衡先生概括出了“文章五诀”,即形、事、情、理、典五个要素,正好对应文章中不可少的景物、事件、情感、道理、典故。
观后感的写法可以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可以采用夹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但一般情况,离不开以下几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事件+情感+总体感受
第二部分:简要概括节目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选取你印象最深刻的内容进行描写或议论。
第四部分:升华主题 + 扣题
那么怎么样才能写出合格的读后感呢?从格式上来说,观后感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段:
1. 第一段把影视作品主要内容,加以概括,如《开学第一课》讲了什么,想表达什么。
2. 第二段选择一个比较重要的点,也可以是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我觉得哪些比较好,我有什么样的看法。
3. 第三段联系实际生活,把节目中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的结合起来,抒发一下真情实感,生活中怎么样,我觉得应该怎么样,我学到了什么。
做到以上 3 点,那么这篇观后感基本就写出来了,当然不一定固定按照三段式写作。中间可以自己分,详略得当就好。但是结构层次一定要鲜明,观和感结合,重点在“感”上。“感”要联系生活实际,努力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六、《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精彩范文 范文一
做一粒”好种子“,奋斗不负新时代 ——2022《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无奋斗,不青春。”看完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我脑海中一直跳动着这六个字,它们是对梦想最好的诠释。
从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只为圆梦的徐梦桃,到为培育金色种子扎根土地 50 年的院士;从荒原上造梦的三代造林人,到勇攀世界之巅、探源地球奥秘的青藏科考队;从叩问太空的飞行员,到牢记使命不改初心、从老一辈航天人手中接过传承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一代又一代追梦者用奋斗书写了不朽的篇章,也让我看到了生命的意义。
这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砥砺奋斗”篇中谢华安院士的故事——50 年的金色种子梦。
谢院士出生在战乱时代,当时,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从农校毕业后,他一边负责生物课教学,一边利用空闲时间去试验农场研究各种农作物。“我想解决人们吃饭的问题。”怀着这样的想法,谢院士开 始了农业技术研究。从入行到现在,他已经在杂交水稻育种领域摸爬打滚大半个世纪:下稻田,做研究,带学生……从青葱少年到满头华发,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种子,只为了让 14 亿人到点开饭,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
他是当代的稻田守望者,躬耕田亩五十年,不忘初心,始终像一株沉甸甸的稻穗向着大地。
我不禁联想到,在我生活的这片土地上,还有很多像谢院士这样心怀大爱的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让中国人实现“吃瓜自由”的吴明珠奶奶,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爷爷…… 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但是,课本上,电视里,餐桌上,又处处是他们的影子。他们让我知道: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
那么,我的梦想又是什么呢?我暂时还没想好。但我知道,从今天开始,我要做一粒“好种子”,扎根脚下,心怀远方,用奋斗去勾画未来的模样,不负时代,不负自己。
范文二
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必定有我
夏天转眼就过去了,伴着九月的秋风,2022 年《开学第一课》准时开播了。
看完节目,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节目中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反复回放:是为国争光的奥运健儿在赛场上的飒爽身影,是一代又一代务林人对绿水青山的守护,是青藏高原上科考队们对自然的探索,是国防专家们为国铸盾的坚守,是前仆后继的航天人对太空不懈的追逐……
因为梦想,所以奋斗,所以不凡。
在“团结奋斗”篇章中,我被中国航天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刘洋、蔡旭哲、王亚平、周建平……这些名字的背后,凝聚了太多的泪水与荣光。身体隐患、技术壁垒……追梦的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他们没有放弃,继续钻研,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这些名字的背后,是更多默默无闻的航天科研人员团结奋斗的结果。他们可能终其一生都没机会登上飞船,也不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但是,他们总结出的技术理论和工程经验,让我们的太空之路走得更有底气。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到载人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再到“嫦娥揽月”“天问探火”,中国航天人不断加深着对时空的认知,创造出一次次新辉煌。而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享受着几代先辈们逐梦的结果,有机会把整个世界作为舞台,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也许,我埋头书本十几年也站不到奥运冠军的位置,走不进神秘浩瀚的宇宙,更无法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我相信:我的生命,一定会因为奋斗而精彩,我有自己的光芒。
范文三
为梦想努力奋斗吧 金秋九月,我们迎来了久违的开学,作为中小学生必看节目的《开学第一课》也是如期而至!
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奋斗成就梦想”。分为“砥砺奋斗、接续奋斗、团结奋斗”三个篇章,邀请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科学家、冬奥冠军等奋斗者现身说法,讲述新时代的奋斗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生动有趣的“第一课”。
节目中最令人难忘的是,今年的课堂还“搬进”了塞罕坝机械...
篇二:人生第一次观后感
菲的世界》观后感第一次看完苏菲的世界, 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 这部被称为哲学启蒙的电影带给仅仅对哲学有初步认识的我初次发现的喜悦和惊奇, 也引发了我对哲学的神秘气质的好奇。
短短的两个小时之内, 影片展示给我们了整个哲学史的发展,很多的哲学思想,各个派别,各种思想,中世纪时代,文艺复兴,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
故事讲述了一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 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苏菲一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你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这是《苏菲的世界》里的哲学家最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就这样, 在这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 世界象一团迷雾在她眼底展开。
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和后天知识, 企图解开这些谜团, 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想象的更怪异,更离奇。
一个问题贯穿了影片的始终:“我们是真实的吗?” 一直到影片的最后才点出了主题:
思想是永存的。
整个故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情节就是笛卡尔的对苏菲告诫“我思故我在” 。开始我的理解是“我思考,我就存在”,也是整个影片的主旨“思想永存”的另一个体现,后来查了一些资料,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他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意思是:“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 。比较权威的解释是:
“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
”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而否认和怀疑是一种思考活动,所以他说,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我们思索每个问题的答案,并把自己的思考付诸于实践,用实践来检验思考,也许问题的答案远远没有思考的过程重要, 答案只是相对正确的, 而且并不是每个问题都有标准答案,而在我们的思考中,会有新的发现,真理就在思考和实践中诞生了。
而真理也不是永恒不变的,需要思考和时间来检验真理。
处于大三的我们面对着人生的抉择, 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我们的人生面对着很多的选择,我们有时候会很迷茫, 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现实社会中的残酷让我措手不及, 每天会有很多的问题面对我们。
我也会常常思考人生的意义, 看过苏菲的世界后,我觉得自己学会了一点:不要热衷于答案的呈现。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没有正确答案,正如苏格拉底的那句话:提问比答案更显重要。
至少,虽然不能得到答案我们还可以思考,虽然不能达到目的我们还有过程。
总之感谢《苏菲的世界》,当再一遍细细体会时,带给我宁静和释然。有位哲学教授说过:哲学不是万灵丹,但是从来不去留意“爱好智慧”的重要与前人的心得,那么注定会陷于心灵封闭与终结。
也许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作用吧, 为了使人从困惑到觉悟,《苏菲的世界》提供了一盏明灯。哲学教会人们思考,教会人们怎样面对生活,怎样生活的更好。
篇三:人生第一次观后感
《人生第一次·进城》 读后感- 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贫困人口从 2012 年年底的9899 万人减到 2019 年年底的 551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 0.6%。7 年,9348 万,这巨大的奇迹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在观看了最近热映的一档名为《人生第一次·进城》的人文纪录片后,对我来说,这锐减的数字一下子有了具体的指向,体悟了到底什么是“扎扎实实干出来的”。
脱贫攻坚路上的“摆渡人”
从西南边远山区曲靖到繁华都市上海,2200 公里,这遥远的距离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大山里的乡亲怎么克服重重苦难,实现人生第一次进城,刘增雄就是这样一位“摆渡人”。
刘增雄,《人生第一次·进城》的主人公,云南省曲靖市驻上海劳务工作站站长,他常年工作在上海,搜集各种职业信息,寻找合适、可靠的就业机会。每 3 个月,他会将这些用工信息带回曲靖,然后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去跑,告诉那里的乡亲。很多乡亲,从出生就一直没有离开过乡土社会,城市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
领域,因此对于出外打工是颇为踌躇的。刘增雄要给他们做工作,算细账,鼓励他们走出大山。常年下乡动员乡亲们进城务工的刘增雄,心里十分清楚,农闲时节出去务工,是这些家庭走出贫困的唯一有效办法。同时,他更清楚乡亲们的实际需求:没有几个人愿意支付来回奔波确认工作的成本,所以他要努力促成用工单位进行网络面试。
刘增雄给老乡们详细讲解上海企业的情况,一句、一句地教老乡们如何进行远程面试。他很耐心,语速不快也不慢。这时“摆渡人”刘增雄像一个老师。老乡们通过面试了,他又像家长一样把他们带到上海。老乡们对人生第一次进城充满未知,刘增雄拿着喇叭,事无巨细地叮嘱:
“见不到天的地方就不能抽烟,过马路一定要注意红绿灯……”
“没坐过火车的要注意,厕所的门推不开就说明里面有人,如果能够进去,进去了以后你们记得,要把门栓插过来,不然你们上个厕所有人进来,就尴尬了。”
“车上的开水在车厢中间,开水免费,可以泡方便面。”
“火车来了,注意安全,上车的时候不要踩空了。”
刘增雄和老乡们一样都戴着一顶红帽子,他手里拿
着喇叭,挥动着旗子。火车站的月台上,他一个一个地数着带出来的乡亲,……21、22、23、24、25。这时他又像一个带队的导游。
把老乡们顺利带到了上海,他会和用工企业细心叮咛,也会和老乡们说一句:有什么事情再联系。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如此这般,刘增雄就算实现了一次完整意义上的“摆渡”。
如何讲述真正的中国好故事
3 月 6 日,***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要重点宣传基层扶贫干部的典型事迹和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
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进城》将镜头对准了刘增雄这样一个基层扶贫干部,有些普通,但是我们看过之后,很难忘怀。截至第 7 集,这部纪录片及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 7.3 亿次,前 7 集(这部纪录片一共分为 12集,《进城》是第 7 集)海内外全网播放量达 2.05 亿次,能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离不开这样几个因素:首先,这部纪录片做到了小切口呈现大主题。镜头对准的大幅标语:脱贫攻坚,无疑是《进城》这一集的主题。但是整部片子展示的都是刘增雄这样一个基层扶贫干部的日常生活。钱穆先生讲过:中国文学之伟大有其内在的真实
性,所教训我们的,全是些最平常而最真实的。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是这部片子能够打动观众的关键所在。人文纪录片反映的内容多是人们的生产、生活、情感、意志、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以及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所以较之其他类型的纪录片,人文纪录片就显得更能打动人、感染人,也最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刘增雄在上海呆了 3 个月,回到曲靖,在山里边老乡家跑了 5天,只在家住了 1 晚。当他收拾行装准备再次出发时,只有 3 岁的女儿因为舍不得爸爸,号啕大哭。这个多年不曾流泪、内敛的中年人,摘下了眼镜,默默抹了抹眼角滑下的泪水。他的女儿特别可爱,圆圆的脸蛋,圆圆的眼睛,两个冲天小辫儿,她那像豆子一样蹦出来的眼泪,每一滴都在敲击着观众的心扉。她的妈妈抱着她,一言不发,作为一个“摆渡人”的妻子,我觉得她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情景。每次看到这一幕,我都会下意识按下暂停键,将这样一幅画面定格在那里。从 9899 万到 551万,她们同样作出了贡献。
其次,讲述真正的中国好故事。什么样的故事是中国好故事:能表现中国当代社会深刻变化及其艰巨性、复杂性;能塑造出走在时代前列的人物形象;能表现出当今中国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能在现实境遇中看到未来的希望和光芒。******强调,我们在脱贫攻
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心血,是广大干部群众扎扎实实干出来的。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无疑涌现出很多动人的中国好故事。《人生第一次·进城》中另一位主人公王银花,她在土地里辛苦了很多年,但家中依然不富裕。丈夫行动不便,孩子又还小,她很想跟着刘增雄去上海闯一闯。她说:“只要能挣钱,我都吃得了苦。”但身边没有人支持。几经犹豫,王银花说:“我一定要出来试一试。”她文化程度不高,从未出过远门,要在上海找到立足之地,并不容易。来到上海的王银花进入了一家养老机构实习。面对全新的环境,慌张在所难免。为老人穿反了袜子,吃饭时无所适从,对上海话一窍不通……看着她有些没头没脑地忙碌,一个老奶奶也有些不忍,关心道:“你吃饭呀,你在做啥呢?你吃好饭再做事情。”三天后,院长提问各位老人的姓名、病症,王银花答不出来。这个工作,对王银花来说,还是很难。但她说,她觉得自己能够学好。要知道,坚持远远比放弃困难,这就是坚持的珍贵之处。这些动人的细节,人物面对镜头时的勇敢,正像泉水是从泉眼里涌出来的一样,都是来自生活的率真之“音”,这样的中国好故事才会引起观众的共鸣和赞誉。镜头里的所有人物,他们都非常
有勇气、有生命力。我们见证了他们战胜种种困难的全过程,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为了摆脱贫困,他们所做的扎扎实实的努力。我们还可以后退 一步,审视一下自己当下的生活,我们是否像他们一样拼尽了全力。
再次,艺术化地传递正能量。******说,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钱钟书先生讲:“东海西海,心里攸同”,东西方文化虽有不同,但不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其心理指向常常是相同的。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文艺创作中,最根本的就是要回归到人性,从人性出发,找到人类内心深处共同的情感。刘增雄这样一个普通的基层干部承载的是脱贫攻坚、精准扶贫,这样的大主题、正能量。但是正能量不是一定要“宏大叙事”,大的题材不容易驾驭,在每个普通人的生活中,我们能找到很多温暖的、积极的东西。《人生第一次·进城》以刘增雄在上海出租屋里打电话为老乡联系工作的画面开始,最后以王银花手机镜头里璀璨的上海外滩结束。这是刘增雄一次“摆渡”的结束,也是下一次循环的开始。当克服了重重困难第一次来到上海的王银花,把手机的镜头对准了灯火辉煌的外滩,手机的另一边,那个只有 5 岁,却能够熟稔地帮
妈妈操持家务的叫桂欣润的女孩儿,欢欣鼓舞地大声喊着:太漂亮了,太漂亮了!相信她会记住上海这个城市。拍好一部片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讲究技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者要有机地结合。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最终还是要表现出普通人的顺境与逆境、拼搏与坚持、梦想和期望。只有这样,才能拍出有高度、有温度、有力度的作品,从而赢得国内外观众的共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