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峻范文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事迹材料 主题教育 规章制度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党建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2023年岁月如歌读后感12篇

时间:2023-07-09 19:15:02 来源:网友投稿

岁月如歌读后感第1篇暑假,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位学术造诣、教学成效、待人之道都有口皆碑的老师形象展现在我的面前。我被于老师的精神感动着,被于老师的行为震撼着。于漪老师以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岁月如歌读后感12篇,供大家参考。

岁月如歌读后感12篇

岁月如歌读后感 第1篇

暑假,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位学术造诣、教学成效、待人之道都有口皆碑的老师形象展现在我的面前。我被于老师的精神感动着,被于老师的行为震撼着。

于漪老师以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迈入语文教学的殿堂,成为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但她并不满足,在教学语言的能力上大下功夫。使教学语言有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有文化的含量,让学生置身语言美的环境中。用她的话说就是“用语言粘住学生”。不仅如此,还要力求课堂语言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说话节奏和谐,抑扬顿挫,创造课堂气氛,牵动学生思绪,叩击学生心弦。更值得敬重的是她在实际行动上所下的苦功夫。从苏联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言中,于漪老师获得了深刻的启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平时在教学中,较为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完成教学的任务。而在教学语言常是不经锤炼的,而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语言技巧又是一个好老师所必去具备的。于漪老师在规范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质量上,追求着完美,用较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口头语言。她写下上课的每一句话,自己修改,背下来,再口语化。每天都要将上课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每堂课心中都很踏实,丝毫无漂浮感。一步一个脚印,打造自己的语言工程。我自己在教学中的这方面也时常有窘迫感,真是有些汗颜呀!自己不学习,哪来源头活水?尤其在信息、知识迅猛增长的时代,没有人能够工作之前的在校学习期间,就完全掌握了他今后工作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教师如果不能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没有威信。

于漪老师说的“我做了一辈子的老师,但一辈子在学做老师!”这是何等谦虚的胸怀!这也是她对事业的真诚,教育事业是真善美的事业,学校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道德的典范,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无私奉献、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不为物质所累,保持心境的纯正与安宁,这是我读完《岁月如歌》后最大的感想。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一切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也许在每个班级都有让老师头疼的学生,比如纪律不好,比如学习成绩差等等,但每个孩子都有其闪光的一面,不能因为一方面的情况就否定他的所有。

听着于漪老师的话,看着于漪老师的书,学着于漪老师的课,她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无不使我为之倾倒。回顾自己二十年来的教学生涯,岁月如歌,往事历历在目,我为她坚定的教学信念而折服,为她生动的教学语言而惊叹,为她无私的奉献精神而感动。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我,将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学做教师,用心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之歌。

岁月如歌读后感 第2篇

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久久凝视于漪老师写在扉页上的这几句话,细细咂摸品味,“教海沉浮”是于老师对教学经历快乐与辛酸的回顾;
“岁月如歌”是于老师对教学生涯的经久怀念;
“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于老师对教育矢志不移,毕生追求的信念!

怀着虔诚、敬畏的心,捧读《岁月如歌》,边读边圈点勾画,边作读书笔记。心若扁舟,沉浮于漪老师如歌的教学岁月,为自己窥见了于老师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智慧的一隅兴奋不已。沉甸甸的思考与总结,写满心路历程的谆谆教诲,真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读罢,在记录了一万四千字的读书笔记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收获。

教师责任大如天:

一名教师对学生的人生会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教师的敬业精神、专业能力、人格魅力足可以让学生怀念一生,追寻一生。

于漪老师从自己的生活、求学经历出发,回忆了自己的老师用“心”歌唱,唤醒自己的爱国心,让“一切为民族”镌刻心中,成为自己铸造师魂的基因。

老师眼中藏着的对文学的热爱,对教材的了然通透,朗诵的入情入境,教学思路的一清如水,广博、深邃、浩瀚无边的知识,口若悬河的才思敏捷,成了于老师心中永恒的怀念。

教师精湛的专业技能,炽热的教育情怀,让一个学生多少年后都刻骨铭心,并愿以之为高标,奉之为楷模,用一生去追寻,用一生去实践。

一名好教师足以影响一个学生做人做事的风格。教师责任大如天,教师专业追求永无止境。

一辈子学做教师:

要有怎样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追求,才能促使一个人一辈子学做教师?

寻找语文教学大门。于老师苦苦寻找语文教学的大门,常为此夙兴夜寐一灯明,寻寻觅觅。一方面广为涉猎,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管饭寻找借鉴,搜索入门之径。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终于让于老师顿悟:这就是语文!

思索把握教学目标。制定目标须明确,具体,切实可行,不可千篇一律,不笼而统之。教学内容不能与教学目标脱节,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不应随意改变、随意转移。教学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课文内容,有些语文知识暂时“不为”,放一放,是为了更有所“为”。

锤炼课堂教学语言。一名语文老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老师要要求自己“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一方面要积极训练自己的思路,说话之前,动笔之前,都要想好先写什么,后在些什么,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想明白,才能说明白,写明白。

教课时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清楚明白的同时,还要做到通俗易懂。为此,须在透彻理解上下功夫,讲到精要处,说到点子上。优美生动,不枯燥干瘪,说话要节奏和谐,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恰当处理。

在行动上下苦功。于老师把上课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然后自己修改,把不必要的字、词、句删除,把不合逻辑的地方改掉,然后背下来,然后,再口语化。写,也是如此,凡是学校要求写的计划、总结,包括班主任对学生的品德评语,都认真写,一丝不苟。学生作文,自己也常偷偷下水。

于漪老师对专业技能孜孜不倦地追求精神,真是让人动容。

孜孜矻矻以行副名。在被评上特级教师后,于老师是那样的谦虚诚恳,虚心好学。于老师暗下决心努力缩短“实”与“名”的差距,为此于老师勤于学习,勇于实践,聚焦反思。反复学习重要的理论,紧扣一点深入学习,扩开视野广泛学。

于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阐释了一个特级教师的责任与担当,用自己的勤奋踏实在向我们身体力行地示范如何进行专业学习、专业成长。

于老师说自己也是学生。学做合格的语文老师,学做特级教师,学做校长,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于老师乐于求知、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真是人民教师的楷模!

教育离不开“人情”:

教育离不开一个“情”字,师生之间有情,有深厚的情意,工作必能有起色;
同事之间有情义,就能出方法,出智慧,形成合力,取得理想的效果。

让师生心弦共鸣。为了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要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和学生做朋友,充分了解学生,从思想到学习生活,无所不谈。“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拷问感情与责任。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要培育他们成长、成人、成才,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要练就一副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与潜能,善于“长善救失”,把隐藏的种种潜能变为发展的现实。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于老师家访工作切实具体,了解问题,与家长做朋友,形成教育合力。于老师拿自己的钱给学生花,甚至把连家长都放弃的孩子接到自己家里,耐心细致教导。正如谈家桢先生所言,“于漪老师真正做到了有一份热,发一分光,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献给了教育,她堪称是人民教师的骄傲。”

关心爱护同事。于老师对同事、下属的关心具体入微,发自内心,毫不做作,急人之所急,尽己所能帮助思想上、经济上有困难的同事。有了这一层情感的温度,方方面面的工作的开展就更容易达成共识。

与同事达成共识。教育要形成合力,不仅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同事之间感情的交互就是“培育学生”。培育学生的目标是有魔力的,它能凝聚人心,消除不必要的沟沟坎坎。不仅工作上彼此支持,生活、健康、家庭大家也互相关心。

精心培育青年教师。于老师做校长,最大限度地挖掘、发展每个教师的潜能。“你这样培养不怕她跑了吗?本领大了,跳出去就方便了”好心的同志提醒她。“跳就跳吧,跳来跳去都在中国。”“跳到国外呢?”“那跳来跳去都在地球上。”她认为,“校长对教师培养与使用,应培养重于使用,起码培养与使用并重。不积极补充营养,无新鲜血液,课越教越干瘪,无时代活水流淌。学校不但是培养学生成长、成人的场所,也应是培养教师、职工成长、发展的基地。”一个胸怀坦荡,有如此格局的人,怎能不让老师心存感激,知恩奋进?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合作、团结,仍是集体工作的命门。一个人能多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让教育教学工作多一点“人情”味,达成教育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教师应勇于执着:

于老师赢得这么高的赞誉,为教育事业做出这么多的贡献,与她的执着密不可分。

与时俱进,牢记育人培养目标。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会学习;
会做事;
会共同参与;
会生存,会发展的人。那语文教师为此能做什么呢?

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学语文不只是读几本教科书的问题,和一个人的认识水平、阅读积累、生活阅历等紧密相关。“教”无法代替学生“学”,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引领、启发、点拨,使学生开窍的指导者。只有将求知的火焰旺盛起来,课堂上会出现妙思妙言,惊动四座,把讨论的话题推向高峰。

教师与时俱进,牢记培养目标,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把握语文教学的脉搏。

终身阅读,累丝不止遂成丈匹。语文真不好教,对教师的个人文学素养,文化素养要求极高。任何知识都或与语文有关。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华民族流传下了那么多精深的灿烂文化,如果没有广泛的阅读,深入的研究,怎么能称得上是一个文化人,怎么能站在三尺讲台,成为一个让学生仰慕和崇拜的语文教师?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教师有坚持,勇于执着追求,小步走,不要停,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老师,也终能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照亮自己,照亮学生。

读《岁月如歌》,一些教育名言总在我脑中翻飞、重组。于漪老师是教育名言的实践者,她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对教育的热爱与忠诚。

于漪老师的教学生涯,正如她自己所说,“孜孜矻矻,上下求索,左右对照,不断敲打自己,不断反思、改进。力求有自己的见解,不追风,不沽名钓誉,不乱提口号,不拾人牙慧壮自己声势,坚持教文育人的方向,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理解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中,撒播做人的良种,熏陶感染,春风化雨。”

强烈的责任意识,追求不息,行动不止的意意志力,凝聚成了于漪老师如诗如歌的教学岁月。有这样美丽、有滋味的教学经历,怎能不如歌曲一样拨动学生的心弦、自己的心弦,回响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内心?!

我辈当奉于漪老师为高标,为楷模,追寻于漪老师的足迹,肩负起如天的责任,一辈子学做教师,为教育求索一生。作者:民治中学卢晓丽

岁月如歌读后感 第3篇

收到学校的赠书是在九月,匆匆忙忙里,三个月的日子也就这么流淌而去。如果这时候惊心时光的飞逝,想起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那我的便是“触目惊心”了吧!阅读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断断续续地延绵了三个月,在灯下打这篇读后感时,回想书中的情景,依旧热血沸腾,世间竟有如此至真至纯之人,活得那么自我,那么纯粹,用一片热爱浇灌三尺讲台,以一片赤诚教书育人,于漪,真不愧“经过英雄”也!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日寇铁骑踏中华,家中父老多病痛,这便是于漪老师的童年生活环境。大环境下的恐怖,家中的贫穷,都没有击倒作为长女的于漪老师,她说,“奋斗才能生存”,于是她告别母亲去苏州求学。战乱纷飞的年代,都德《最后一课》的小弗朗士深深打动了年幼的于漪,炮火击毁了美好的童年,却留下了“一切为民族”的心灵震撼,这不仅是于漪老师进入镇江中学时所学到的校训,更是铸造师魂的基因,她说:“这五个大字掷地有声,镌刻我心。”是啊,不管生活的炮火有多猛,对教书育人的热爱与执着,于漪老师的赤诚如滔滔江水,哪管你“东西南北风”,我自笑傲“千磨万击还坚劲”!

春风十里,不如有你

于漪老师在书中说:“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之于于漪老师,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朋友,亦是老师。不论是奋力救火的班长小郑,还是郑重地说出“我当老师,就一直想到要爱学生”的小肖,于老师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看到了闪光点,她说:“我也是学生”,孩子们的身上折射出来的优秀品质、求知欲都让于漪老师感动并从中汲取力量进行学习。我想,这也是我们青年教师需要学习的地方吧,学会与孩子们相处,不仅仅看到他们的“美丽”,还要学习这份珍贵,“春风十里,不如有你”,亦师亦友,我们共进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浮士德说:“要有那么一刹那,对我说:‘停住吧,你是多么美好!’那时也就敲响了我的"丧钟。”于漪老师的教育梦是虔诚的,她谦虚地向身边的每个人学习,“带着虚心求教的愿望,处处都是学习的广阔天地。越学越知不足,越学越有内驱动力”,正是这样的谦虚,于漪老师的一生是不断探寻自我的一生。她淡泊名利,拒绝名人之累,她不愿谈自己的荣誉,始终像一个普通老百姓那样生活,住着老式的公寓,菜炒得很好吃。但她是知识的富有者,正如她曾说:“我当了一辈子的教师,教了一辈子的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一名永不自我满足的教师,何尝教不出好学生?

于漪老师在书的封面上这样写道:“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教育情怀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敬佩与学习的,成为一个“不知足”的教师吧,我的脑海里回荡着这样的呢喃,如歌的岁月早已走向来时的路,那么,让我们向前走吧,活得纯粹,活得真诚,向前走啊,向前走!

岁月如歌读后感 第4篇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

每个人在自己的流金岁月里,都有一段动听的歌。

本书是一个军官在盘点自己二十六载的377篇访记时,谱写的一首感人之歌。读过之后有四个字在我的脑海里反映特别强烈:“感动”,被书中所有人物的故事而感动;
“朦胧”,从表层意义讲,作者追忆的是自己的一段岁月,然而内容讲述的却是他人的故事,赞美的却是他人的歌,这种“朦胧”的构思大作,不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水平之高,而且还突出了一个军人时时刻刻服务于他人的高尚品德。军人,不愧为党和人民赋予的荣号,人民为军营有这样的灵魂工程师而感动。

最感人的军旅之歌

《岁月如歌》,多么浪漫而又有诗意的书名啊,当我怀着仰慕的心情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不只深深悟到了他有着内涵的分量。同时,也仿佛聆听了一首具有历史记载的大合唱名曲。群英汇聚,唱出了党情,唱出了军威,也唱出了众多英雄儿女的崇高品德。

《岁月如歌》,用一篇篇如诗的标题,讲述着一个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把军人的那种铁骨铮铮,坚不可摧,爱国爱民爱艺术和为艺术而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栩栩如生的带给了读者,让人读后感到:这是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队伍是艺术文化的珍品,也是艺术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

《岁月如歌》还充分反映了我党我军在各个历史阶段为人民培育了大批的优秀党员干部和各方骨干人才。如:《山高水长》访沂蒙山老区的素描;
《旋转的红舞鞋》访著名舞蹈家、女将军刘敏;
《震撼世界的5分54秒》访舞蹈千手观音编导总政歌舞团团长张继刚等等感人的访记,还有访那些著名歌星、演员以及众多的艺术人员们。这些既平凡而又伟大的军旅战士们,都为推动我国的艺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功不可没的巨大贡献。而今,这些可敬的老艺术家们仍然还在不同的岗位上肩负着重任,继续为我国的民族艺术发展传授者知识,奉献着自己的经验。在此,我们称赞这支队伍,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艺术楷模,他们用自己的才华谱写了一曲最感人的军旅之歌,人民为有这支灵魂的工程队伍而骄傲,历史会永远记载着他们的。

期待

感谢作者——梁祖国先生为读者撰写了这么一部感人的好书,期得着你和《岁月如歌》一书中所有的战友们,在今后的岁月中,不断充实你们的歌,把这首《岁月如歌》继续谱写下去,让这支歌汇写成一首响亮的交响乐曲,奏响祖国,奏响全世界,为推动人类的精神文明之发展,为建设和平和谐的社主义国家再奏辉煌。

最后敬请《岁月如歌》中的每一位干部战士和艺术家们,接受我内心深深的崇拜,并真诚的祝愿他们,平安!健康!幸福!快乐!

岁月如歌读后感 第5篇

收到学校的赠书是在九月,匆匆忙忙里,三个月的日子也就这么流淌而去。如果这时候惊心时光的飞逝,想起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那我的便是“触目惊心”了吧!阅读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断断续续地延绵了三个月,在灯下打这篇读后感时,回想书中的情景,依旧热血沸腾,世间竟有如此至真至纯之人,活得那么自我,那么纯粹,用一片热爱浇灌三尺讲台,以一片赤诚教书育人,于漪,真不愧“经过英雄”也!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日寇铁骑踏中华,家中父老多病痛,这便是于漪老师的童年生活环境。大环境下的恐怖,家中的贫穷,都没有击倒作为长女的于漪老师,她说,“奋斗才能生存”,于是她告别母亲去苏州求学。战乱纷飞的年代,都德《最后一课》的小弗朗士深深打动了年幼的于漪,炮火击毁了美好的童年,却留下了“一切为民族”的心灵震撼,这不仅是于漪老师进入镇江中学时所学到的校训,更是铸造师魂的基因,她说:“这五个大字掷地有声,镌刻我心。”是啊,不管生活的炮火有多猛,对教书育人的热爱与执着,于漪老师的赤诚如滔滔江水,哪管你“东西南北风”,我自笑傲“千磨万击还坚劲”!

春风十里,不如有你

于漪老师在书中说:“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之于于漪老师,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朋友,亦是老师。不论是奋力救火的班长小郑,还是郑重地说出“我当老师,就一直想到要爱学生”的小肖,于老师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看到了闪光点,她说:“我也是学生”,孩子们的身上折射出来的优秀品质、求知欲都让于漪老师感动并从中汲取力量进行学习。我想,这也是我们青年教师需要学习的地方吧,学会与孩子们相处,不仅仅看到他们的“美丽”,还要学习这份珍贵,“春风十里,不如有你”,亦师亦友,我们共进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浮士德说:“要有那么一刹那,对我说:‘停住吧,你是多么美好!’那时也就敲响了我的丧钟。”于漪老师的教育梦是虔诚的,她谦虚地向身边的每个人学习,“带着虚心求教的愿望,处处都是学习的广阔天地。越学越知不足,越学越有内驱动力”,正是这样的谦虚,于漪老师的一生是不断探寻自我的一生。她淡泊名利,拒绝名人之累,她不愿谈自己的荣誉,始终像一个普通老百姓那样生活,住着老式的公寓,菜炒得很好吃。但她是知识的富有者,正如她曾说:“我当了一辈子的教师,教了一辈子的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一名永不自我满足的教师,何尝教不出好学生?

于漪老师在书的封面上这样写道:“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教育情怀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敬佩与学习的,成为一个“不知足”的教师吧,我的脑海里回荡着这样的呢喃,如歌的岁月早已走向来时的路,那么,让我们向前走吧,活得纯粹,活得真诚,向前走啊,向前走!

岁月如歌读后感 第6篇

《岁月如歌》是一本自传体散文,作者于漪。在参加淄博市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时,曾经听于漪老师讲过课。于漪老师已经年过半百,两鬓斑白,但依然神采奕奕。两个小时的时间,她用温润流畅的语言,智慧而坦诚地解读了为师者的真谛,赢得了全场的阵阵掌声。她五十余载的教育生涯,走出了一条改革和创新之路,硕果累累,被冠以“教师的楷模”,甚至成了当代教育的坐标。

在《岁月如歌》这本书中,于老师用她最质朴的语言向我们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教师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一辈子学做教师”……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读完于老师的《门在哪儿》这篇文章时,我感触很深。作为一名教师,我真的入门了吗?没工作以前以为当教师,只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只要把知识讲清楚,把题目讲明白,学生有问题问不倒就可以,可如今看来,仅仅如此已经远远不够了。我们要给学生的不仅是一桶水,一缸水,而且是一泓流动的清泉。因此,只有大学里学的知识,远远还不能胜任教育工作。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己。这既包括学科知识的补充,也包括教育思想的提升。原来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已经不适应如今的教育形势,合作学习,学生为主体才是教学的符合教育实际的。于老师还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是通知统治“学”,也不是代替学生“学”,教师的教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而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因此于老师的教学还形成“老师教学生、学生教老师、学生教学生、学生间互学”的立体化有序教学结构,使得于老师的课堂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

其次,作为教师不单单只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心。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考试,选拔,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危险的。教师的任务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必须坚持“目中有学生”的唯人是教的原则。教学、教学,“教”要在“学生”身上起作用,培育“人”才是教育、教学的大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服从于这个大目标,为实现这个大目标服务。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犹如导演一般。导演的胸中时时有观众,目的在于引导观众进入剧情,调动自己的感情,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受到熏陶感染。“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但是离开了严格要求,迁就和纵容学生的爱,绝对不是我们所要提倡的真爱”。“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是活泼的生命体,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培育他们成长、成人、成才,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要练就一副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与潜力,善于‘长善救失’,把隐藏的种种潜力变为发展的现实。”教书必须教心,教心必先知心。知心不仅仅是了解学生而且是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只有学生信任了你,才会对你袒露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学无止境,只有坚持不懈的充实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岁月如歌读后感 第7篇

《岁月如歌》是一本自传体散文,作者于漪。在参加淄博市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时,曾经听于漪老师讲过课。于漪老师已经年过半百,两鬓斑白,但依然神采奕奕。两个小时的时间,她用温润流畅的语言,智慧而坦诚地解读了为师者的真谛,赢得了全场的阵阵掌声。她五十余载的教育生涯,走出了一条改革和创新之路,硕果累累,被冠以“教师的楷模”,甚至成了当代教育的坐标。

在《岁月如歌》这本书中,于老师用她最质朴的语言向我们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教师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一辈子学做教师”……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读完于老师的《门在哪儿》这篇文章时,我感触很深。作为一名教师,我真的入门了吗?没工作以前以为当教师,只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只要把知识讲清楚,把题目讲明白,学生有问题问不倒就可以,可如今看来,仅仅如此已经远远不够了。我们要给学生的不仅是一桶水,一缸水,而且是一泓流动的清泉。因此,只有大学里学的知识,远远还不能胜任教育工作。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己。这既包括学科知识的补充,也包括教育思想的提升。原来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已经不适应如今的教育形势,合作学习,学生为主体才是教学的符合教育实际的。于老师还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是通知统治“学”,也不是代替学生“学”,教师的教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而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因此于老师的教学还形成“老师教学生、学生教老师、学生教学生、学生间互学”的立体化有序教学结构,使得于老师的课堂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

其次,作为教师不单单只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心。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考试,选拔,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危险的。教师的任务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必须坚持“目中有学生”的唯人是教的原则。教学、教学,“教”要在“学生”身上起作用,培育“人”才是教育、教学的大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服从于这个大目标,为实现这个大目标服务。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犹如导演一般。导演的胸中时时有观众,目的在于引导观众进入剧情,调动自己的感情,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受到熏陶感染。“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但是离开了严格要求,迁就和纵容学生的爱,绝对不是我们所要提倡的真爱”。“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是活泼的生命体,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培育他们成长、成人、成才,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要练就一副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与潜力,善于‘长善救失’,把隐藏的种。种潜力变为发展的现实。”教书必须教心,教心必先知心。知心不仅仅是了解学生而且是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只有学生信任了你,才会对你袒露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学无止境,只有坚持不懈的充实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岁月如歌读后感 第8篇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
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

岁月如歌读后感 第9篇

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久久凝视于漪老师写在扉页上的这几句话,细细咂摸品味,“教海沉浮”是于老师对教学经历快乐与辛酸的回顾;“岁月如歌”是于老师对教学生涯的经久怀念;“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于老师对教育矢志不移,毕生追求的信念!

怀着虔诚、敬畏的心,捧读《岁月如歌》,边读边圈点勾画,边作读书笔记。心若扁舟,沉浮于漪老师如歌的教学岁月,为自己窥见了于老师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智慧的一隅兴奋不已。沉甸甸的思考与总结,写满心路历程的谆谆教诲,真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读罢,在记录了一万四千字的读书笔记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收获。

教师责任大如天:

一名教师对学生的人生会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教师的敬业精神、专业能力、人格魅力足可以让学生怀念一生,追寻一生。

于漪老师从自己的生活、求学经历出发,回忆了自己的老师用“心”歌唱,唤醒自己的爱国心,让“一切为民族”镌刻心中,成为自己铸造师魂的基因。

老师眼中藏着的对文学的热爱,对教材的了然通透,朗诵的入情入境,教学思路的一清如水,广博、深邃、浩瀚无边的知识,口若悬河的才思敏捷,成了于老师心中永恒的怀念。

教师精湛的专业技能,炽热的教育情怀,让一个学生多少年后都刻骨铭心,并愿以之为高标,奉之为楷模,用一生去追寻,用一生去实践。

一名好教师足以影响一个学生做人做事的风格。教师责任大如天,教师专业追求永无止境。

一辈子学做教师:

要有怎样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追求,才能促使一个人一辈子学做教师?

寻找语文教学大门。于老师苦苦寻找语文教学的大门,常为此夙兴夜寐一灯明,寻寻觅觅。一方面广为涉猎,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管饭寻找借鉴,搜索入门之径。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终于让于老师顿悟:这就是语文!

思索把握教学目标。制定目标须明确,具体,切实可行,不可千篇一律,不笼而统之。教学内容不能与教学目标脱节,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不应随意改变、随意转移。教学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课文内容,有些语文知识暂时“不为”,放一放,是为了更有所“为”。

锤炼课堂教学语言。一名语文老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老师要要求自己“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一方面要积极训练自己的思路,说话之前,动笔之前,都要想好先写什么,后在些什么,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想明白,才能说明白,写明白。

教课时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清楚明白的同时,还要做到通俗易懂。为此,须在透彻理解上下功夫,讲到精要处,说到点子上。优美生动,不枯燥干瘪,说话要节奏和谐,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恰当处理。

在行动上下苦功。于老师把上课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然后自己修改,把不必要的字、词、句删除,把不合逻辑的地方改掉,然后背下来,然后,再口语化。写,也是如此,凡是学校要求写的计划、总结,包括班主任对学生的品德评语,都认真写,一丝不苟。学生作文,自己也常偷偷下水。

于漪老师对专业技能孜孜不倦地追求精神,真是让人动容。

孜孜矻矻以行副名。在被评上特级教师后,于老师是那样的谦虚诚恳,虚心好学。于老师暗下决心努力缩短“实”与“名”的差距,为此于老师勤于学习,勇于实践,聚焦反思。反复学习重要的理论,紧扣一点深入学习,扩开视野广泛学。

于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阐释了一个特级教师的责任与担当,用自己的勤奋踏实在向我们身体力行地示范如何进行专业学习、专业成长。

于老师说自己也是学生。学做合格的语文老师,学做特级教师,学做校长,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于老师乐于求知、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真是人民教师的楷模!

教育离不开“人情”:

教育离不开一个“情”字,师生之间有情,有深厚的情意,工作必能有起色;同事之间有情义,就能出方法,出智慧,形成合力,取得理想的效果。

让师生心弦共鸣。为了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要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和学生做朋友,充分了解学生,从思想到学习生活,无所不谈。“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拷问感情与责任。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要培育他们成长、成人、成才,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要练就一副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与潜能,善于“长善救失”,把隐藏的种.种潜能变为发展的现实。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于老师家访工作切实具体,了解问题,与家长做朋友,形成教育合力。于老师拿自己的钱给学生花,甚至把连家长都放弃的孩子接到自己家里,耐心细致教导。正如谈家桢先生所言,“于漪老师真正做到了有一份热,发一分光,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献给了教育,她堪称是人民教师的骄傲。”

关心爱护同事。于老师对同事、下属的关心具体入微,发自内心,毫不做作,急人之所急,尽己所能帮助思想上、经济上有困难的同事。有了这一层情感的温度,方方面面的工作的开展就更容易达成共识。

与同事达成共识。教育要形成合力,不仅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同事之间感情的交互就是“培育学生”。培育学生的目标是有魔力的,它能凝聚人心,消除不必要的沟沟坎坎。不仅工作上彼此支持,生活、健康、家庭大家也互相关心。

精心培育青年教师。于老师做校长,最大限度地挖掘、发展每个教师的潜能。“你这样培养不怕她跑了吗?本领大了,跳出去就方便了”好心的同志提醒她。“跳就跳吧,跳来跳去都在中国。”“跳到国外呢?”“那跳来跳去都在地球上。”她认为,“校长对教师培养与使用,应培养重于使用,起码培养与使用并重。不积极补充营养,无新鲜血液,课越教越干瘪,无时代活水流淌。学校不但是培养学生成长、成人的场所,也应是培养教师、职工成长、发展的基地。”一个胸怀坦荡,有如此格局的人,怎能不让老师心存感激,知恩奋进?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合作、团结,仍是集体工作的命门。一个人能多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让教育教学工作多一点“人情”味,达成教育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教师应勇于执着:

于老师赢得这么高的赞誉,为教育事业做出这么多的贡献,与她的执着密不可分。

与时俱进,牢记育人培养目标。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会学习;会做事;会共同参与;会生存,会发展的人。那语文教师为此能做什么呢?

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学语文不只是读几本教科书的问题,和一个人的认识水平、阅读积累、生活阅历等紧密相关。“教”无法代替学生“学”,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引领、启发、点拨,使学生开窍的指导者。只有将求知的火焰旺盛起来,课堂上会出现妙思妙言,惊动四座,把讨论的话题推向高峰。

教师与时俱进,牢记培养目标,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把握语文教学的脉搏。

终身阅读,累丝不止遂成丈匹。语文真不好教,对教师的个人文学素养,文化素养要求极高。任何知识都或与语文有关。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华民族流传下了那么多精深的灿烂文化,如果没有广泛的阅读,深入的研究,怎么能称得上是一个文化人,怎么能站在三尺讲台,成为一个让学生仰慕和崇拜的语文教师?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教师有坚持,勇于执着追求,小步走,不要停,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老师,也终能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照亮自己,照亮学生。

读《岁月如歌》,一些教育名言总在我脑中翻飞、重组。于漪老师是教育名言的实践者,她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对教育的热爱与忠诚。

于漪老师的教学生涯,正如她自己所说,“孜孜矻矻,上下求索,左右对照,不断敲打自己,不断反思、改进。力求有自己的见解,不追风,不沽名钓誉,不乱提口号,不拾人牙慧壮自己声势,坚持教文育人的方向,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理解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中,撒播做人的良种,熏陶感染,春风化雨。”

强烈的责任意识,追求不息,行动不止的意意志力,凝聚成了于漪老师如诗如歌的教学岁月。有这样美丽、有滋味的教学经历,怎能不如歌曲一样拨动学生的心弦、自己的心弦,回响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内心?!

岁月如歌读后感 第10篇

收到学校的赠书是在九月,匆匆忙忙里,三个月的日子也就这么流淌而去。如果这时候惊心时光的飞逝,想起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那我的便是“触目惊心”了吧!阅读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断断续续地延绵了三个月,在灯下打这篇读后感时,回想书中的情景,依旧热血沸腾,世间竟有如此至真至纯之人,活得那么自我,那么纯粹,用一片热爱浇灌三尺讲台,以一片赤诚教书育人,于漪,真不愧“经过英雄”也!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日寇铁骑踏中华,家中父老多病痛,这便是于漪老师的童年生活环境。大环境下的恐怖,家中的贫穷,都没有击倒作为长女的于漪老师,她说,“奋斗才能生存”,于是她告别母亲去苏州求学。战乱纷飞的年代,都德《最后一课》的小弗朗士深深打动了年幼的于漪,炮火击毁了美好的童年,却留下了“一切为民族”的心灵震撼,这不仅是于漪老师进入镇江中学时所学到的校训,更是铸造师魂的基因,她说:“这五个大字掷地有声,镌刻我心。”是啊,不管生活的炮火有多猛,对教书育人的热爱与执着,于漪老师的赤诚如滔滔江水,哪管你“东西南北风”,我自笑傲“千磨万击还坚劲”!

春风十里,不如有你

于漪老师在书中说:“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之于于漪老师,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朋友,亦是老师。不论是奋力救火的班长小郑,还是郑重地说出“我当老师,就一直想到要爱学生”的小肖,于老师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看到了闪光点,她说:“我也是学生”,孩子们的身上折射出来的优秀品质、求知欲都让于漪老师感动并从中汲取力量进行学习。我想,这也是我们青年教师需要学习的地方吧,学会与孩子们相处,不仅仅看到他们的“美丽”,还要学习这份珍贵,“春风十里,不如有你”,亦师亦友,我们共进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浮士德说:“要有那么一刹那,对我说:‘停住吧,你是多么美好!’那时也就敲响了我的丧钟。”于漪老师的教育梦是虔诚的,她谦虚地向身边的每个人学习,“带着虚心求教的愿望,处处都是学习的广阔天地。越学越知不足,越学越有内驱动力”,正是这样的谦虚,于漪老师的一生是不断探寻自我的一生。她淡泊名利,拒绝名人之累,她不愿谈自己的荣誉,始终像一个普通老百姓那样生活,住着老式的公寓,菜炒得很好吃。但她是知识的富有者,正如她曾说:“我当了一辈子的教师,教了一辈子的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一名永不自我满足的教师,何尝教不出好学生

于漪老师在书的封面上这样写道:“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教育情怀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敬佩与学习的,成为一个“不知足”的教师吧,我的脑海里回荡着这样的呢喃,如歌的岁月早已走向来时的路,那么,让我们向前走吧,活得纯粹,活得真诚,向前走啊,向前走!

岁月如歌读后感 第11篇

近期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可以说是醍醐灌顶,感触颇多。书中详细记载了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数十年教育生涯的酸甜苦辣,这既是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从教经历,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不断成长的教育思考。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于漪老师的“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一句话。“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这句话真的是深深地触动到了我,它不仅体现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也传达于老师对我们这些新老师的殷切期盼。这也是我们这些刚刚步入讲台的年轻教师所要理解、领悟并且要付诸行动的。

于老师认为: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有伤痕有快乐,有失落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与遗憾,每想到此,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自问当时确实尽了力也尽了心,可悲在就那么点认识水平,那么点业务实力,那么点文化底蕴,用不出力气。

这段话给我的印象很深,我们常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没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没有宽广的知识面,那么他一定是脆弱的,于老师在说这段话的时候应该是站在语文教学的角度上的,但我想这句话也适用于任何学科。

作为一名新的美术老师,当我读到这段话时,彷佛被人在后背上狠狠的鞭打了一下,我不禁扪心自问: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基本功到底如何?美术学科不同于文化课,我们的专业划分的特别多,从大的方面可以笼统的分为美术技能和美术理论。美术技能里包括了国画、油画、水粉、素描、速写、剪纸、雕塑、纤维、还有各类设计等等,而美术理论当中包含了各类美术形式的发展史,艺术学的概论以及各类美术学界最新的论文理论研究成果等。这其中随便一项都需要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去练习,想要在我们大学这匆匆几年的时间里将这些繁多的美术种类一一吃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平常虽然都有接触,但说到底更多的是个皮毛。就像我的研究生导师说的那样,大学期间只是大范围粗浅的学习了一下,让我们了解整个美术学,之后需要你们花费一生的时间不断地去练习,不断地去精进。

我想,我们有一生的时间去修炼自己,但学生在我们的手中学习只有短短的几年,对于我们而言,他们或许只是我们漫长从教生涯中的一两届,我们没有教好,还有其他,可对于学生而言,我们就是他们的全部。

作为新老师,今年我被安排了教一年级的七个班,说实话,我一直是战战兢兢的,很多人或许会觉得一年级的美术课程内容很浅显,很容易。但我觉得不是这样,我不断地告诉自己,我是这350位孩子进入小学的第一位美术老师,孩子们对美术认知的起点或许就是从我开始的,多年以后,当他们想起美术这门学科的时候也许脑海里会浮现的就是我给他们上课的情景。在开学前的那几天,我脑补了各种教学的画面,努力地让自己平静,但当我真的站在讲台上的时候,第一次面对讲台下五十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时,说实话我的内心很震撼,他们安静地看着我,目光齐刷刷地投放在我的身上,那一刻,我觉得我的职业不同于社会上的任何一种职业,因为它有着无可代替的重大意义,我们承担着育人的责任。那一刻,我理解了享誉教育界的那句经典名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我让孩子们拿出自己的图画本,我注意到孩子们都亲切地叫我”画画老师“而不是”美术老师“,我问他们是否知道这节课是什么课?他们答道:”美术课“,我问他们是否知道美术课和画画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小家伙们都很疑惑的不出声了……

我的第一节,我用自己简单的语言告诉了孩子们美术是什么,它不仅仅是画画。

晚上放学后,我写了一篇自己的教学心得,我们总觉得美术技能很重要,但其实美术理论也应该每时每刻的"得到关注并加以运用。我也在想,未来等我教高年级的时候,或者孩子们再大一点的时候,他们提出的问题我是否能回答?我是否能够做到在每一节美术课上都能让孩子们有所收获。我想这应该就是于漪老师要求我们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原因吧。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的确,教师责任大如天,但我们所传授的知识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永无止境,不断地探索下去。

轻轻合上书本,体会于漪老师的心路历程,彷佛是在倾听于漪老师的谆谆教导,钦佩她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还能坚定信念;
钦佩她在被疾病所累,仍执着于教育教学,身体力行;
钦佩她面对困难时的坚定,面对荣誉时的淡然;
钦佩她视每一个学生为自己的孩子,用爱感化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我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次的洗礼,无数次将自己设想在于漪老师当时的处境之中,然后询问自己我是否能做到?

这样的想象,往往令我无地自容,同样为人师表,同样热爱教育事业,为何我达不到这样的一种境界,这样一种高度?我想,或许仅仅有热爱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还要有无私、执着与坚持不懈,这些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就像于老师在上海师范大学讲座上谈到的那样:”要把教学视为“精神成长的过程”,学做人师,首先要不断充盈自身的精神世界,讲台无论高低,思想必须要有高度,在教学相长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点点滴滴、汇聚往事悠悠,交织岁月如歌。于漪老师的人格与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肃然起敬。她那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永葆青春的热情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终身学习。

岁月如歌读后感 第12篇

近期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可以说是醍醐灌顶,感触颇多。书中详细记载了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数十年教育生涯的酸甜苦辣,这既是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从教经历,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不断成长的教育思考。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于漪老师的“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一句话。“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这句话真的是深深地触动到了我,它不仅体现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也传达于老师对我们这些新老师的殷切期盼。这也是我们这些刚刚步入讲台的年轻教师所要理解、领悟并且要付诸行动的。

于老师认为: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有伤痕有快乐,有失落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与遗憾,每想到此,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自问当时确实尽了力也尽了心,可悲在就那么点认识水平,那么点业务实力,那么点文化底蕴,用不出力气。

这段话给我的印象很深,我们常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没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没有宽广的知识面,那么他一定是脆弱的,于老师在说这段话的时候应该是站在语文教学的角度上的,但我想这句话也适用于任何学科。

作为一名新的美术老师,当我读到这段话时,彷佛被人在后背上狠狠的鞭打了一下,我不禁扪心自问: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基本功到底如何?美术学科不同于文化课,我们的专业划分的特别多,从大的方面可以笼统的分为美术技能和美术理论。美术技能里包括了国画、油画、水粉、素描、速写、剪纸、雕塑、纤维、还有各类设计等等,而美术理论当中包含了各类美术形式的发展史,艺术学的概论以及各类美术学界最新的论文理论研究成果等。这其中随便一项都需要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去练习,想要在我们大学这匆匆几年的时间里将这些繁多的美术种类一一吃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平常虽然都有接触,但说到底更多的是个皮毛。就像我的研究生导师说的那样,大学期间只是大范围粗浅的学习了一下,让我们了解整个美术学,之后需要你们花费一生的时间不断地去练习,不断地去精进。

我想,我们有一生的时间去修炼自己,但学生在我们的手中学习只有短短的几年,对于我们而言,他们或许只是我们漫长从教生涯中的一两届,我们没有教好,还有其他,可对于学生而言,我们就是他们的全部。

作为新老师,今年我被安排了教一年级的七个班,说实话,我一直是战战兢兢的,很多人或许会觉得一年级的美术课程内容很浅显,很容易。但我觉得不是这样,我不断地告诉自己,我是这350位孩子进入小学的第一位美术老师,孩子们对美术认知的起点或许就是从我开始的,多年以后,当他们想起美术这门学科的时候也许脑海里会浮现的就是我给他们上课的情景。在开学前的那几天,我脑补了各种教学的画面,努力地让自己平静,但当我真的站在讲台上的时候,第一次面对讲台下五十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时,说实话我的内心很震撼,他们安静地看着我,目光齐刷刷地投放在我的身上,那一刻,我觉得我的职业不同于社会上的任何一种职业,因为它有着无可代替的重大意义,我们承担着育人的责任。那一刻,我理解了享誉教育界的那句经典名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我让孩子们拿出自己的图画本,我注意到孩子们都亲切地叫我”画画老师“而不是”美术老师“,我问他们是否知道这节课是什么课?他们答道:”美术课“,我问他们是否知道美术课和画画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小家伙们都很疑惑的不出声了……

推荐访问:读后感 如歌 岁月 岁月如歌读后感12篇 岁月如歌读后感(推荐12篇) 读《岁月如歌》有感